屡创佳绩,潢川县体育运动会30余年从未间断 |
□本报记者 华 唯 通讯员 张 恒 文/图
“十一五”期间,潢川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战略任务,把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科学分析、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潢川县教育局带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强化教学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保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为重点,以公平、均衡、质量、平安发展为目的,坚持“六个重在”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经过五年的治理整顿、五年的规范管理、五年的改革创新、五年的精心打造,全县整体办学水平提档升级,教育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部分工作在全省有影响有地位,为实现建设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坚持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五年来,潢川县教育局逐步优化教育结构,重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均衡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发展,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推进了教育公平。
科学统筹、兼顾全面,保障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十一五”期间,潢川县教育局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制订并严格落实《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意见》,进行教育资源统筹配置,提高全县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二是控制学校办学规模,规范办学行为,稳定农村和薄弱学校生源。三是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发挥名校龙头作用,采取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推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整体提高。四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各项优惠政策,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步提高,从2005年的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4亿元。五是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累计投入校舍建设资金8922万元,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15.4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43万平方米。装配了258.8万元的图书、仪器和体育器材,投资500万元添置中小学课桌凳3万余套,追加投资52万元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大幅度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程度和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六是坚持“分配生”制度,将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指标的比例从2005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50%,按学校规模、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农村初中。七是城区郊区的学校重点发展。对城区郊区的六所小学统一命名,加大投资、宣传力度,促进城区学生分流,减缓城区压力,缩小校际差距。其中,2010年向第二小学投资152万元新建教学楼,建设面积1600平方米。八是结合县情,优化布局。“十一五”期间,根据学生生源的变化情况,科学调整布局,小学撤、减、并45所,基本完成了农村初中寄宿制建设,不断加大农村中心校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九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招考分配了82名小学教师和230名中小学特岗教师到农村任教,调配城镇教师到农村偏远小学支教。实施城乡结对、协作教研,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培训计划,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保证困难群体学生入学。一是建立完善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救助机制。“十一五”期间,在义务教育阶段,共补助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950名。在普通高中阶段,全县共有5000名普通高中特困生享受每人1000元的彩票公益金资助;在职业高中阶段,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资助金9025人,有397名学生得到免学费资助。在“光彩助学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中有500名特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每人受资助金额3000元。在资助过程中,坚持个人申请,班级公开评审,学校审查、公示,教育局复审的程序,做到客观公正,阳光透明。二是关心留守儿童,关爱特教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行“代管家长”制,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目前,全县已有代管家长672人,开办“留守子女之家”27个,受益子女5760人。三是关注农民工和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关心女童。“十一五”期间,接收农民工和外来投资者子女13000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现免试入学,在中招考试中,女童可在总分的基础上加2分,记入总成绩。
提高教育质量,丰富基础教育内涵
“两基”工作实现新跨越。2010年,潢川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9.5%,巩固率为99%。
德育教育丰富多彩。各学校不断完善德育目标责任制管理,大力夯实德育工作,推进德育工作常规化、德育课程标准化。以共青团、少先队为载体,长期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读书征文、文艺汇演、红歌传唱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有1500余名师生获得国家级奖项,5000余名师生获得省、市奖项,每年都有一名选手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分别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县教育局获得第十三届至十七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特等奖、优秀奖。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先进集体、集体特等奖。
体育教育推进迅速。体育课程全部开设,学校体育基本设施健全,组织了一系列体育竞赛活动,成功举办了第32届至第36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共有21个项目打破县记录,多次参加省、市运动会,获得优异成绩。中招体育考试工作采用“送考到校”的做法,节约考试费用50余万元。
艺术教育硕果累累。全县艺术教育进一步推广普及,确立了艺术教育试点校,经常开展艺术教育教研教改活动,长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常年举办“全县书画美术作品展、青少年艺术节、庆六一文艺汇演、元旦迎新文艺晚会”等活动。2009年,潢川县小学生表演的鼓娃闹茶乡获得“全国第三届少儿才艺展演暨2009年和谐春晚”比赛最高奖项“国星奖”;2010年在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潢川县教育局获得教育部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五年来,各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全县中小学生参加国家、省、市读书、绘画、书法、作文、计算机、演讲、歌舞等竞赛活动获奖1万余人次。其中,2009年黄怡然因个人素质突出获得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时加20分;2010年潢川高中学生闫洋洋,作为河南省仅有的3名普通中学生代表之一参加全国学联二十五大,反映了该县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潢川县提出扩大办学规模,稳定提高办学质量的方针,多种渠道筹资,改扩建了潢川高中、潢川一中,新建潢高分校和一中分校,综合调整了潢川五中、双柳高中,扩大了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潢川高中、潢川一中是河南省普通示范性高中,五年来招生能力大大提高,可达8000人,吸引了不少周边县区学生前来享受优质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入读优质普通高中的需求。
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潢川县为全国高校输送优秀人才2万余人,累计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线达30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实录10人,考入空军飞行大学7人,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1人,市理科状元2人,连续五年本科以上进线人数超过全省本科以上招生计划增长率。体育艺术类考生成绩居全市首位,本科进线率高达57%,专科以上进线率为83%,对口高考本科进线率高达10%,专科以上进线率为78%,居全市领先地位。潢川县教育局连续五年获得全市高中教育先进县称号,初中质量全面提高,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
重在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迅速发展。潢川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职教攻坚”,“十一五”期间,新增综合高中2所,分校1所,新命名省级重点职业学校1所,投资2055万元改善职教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实训楼2栋,建筑面积达8300平方米。以县职专、县一职高为龙头,带动全县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大力推进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办学模式,各学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坚持提高对口高考的教育教学质量,县一职高连续多年对口高考,升学率全市领先。
成人教育创新发展。成人教育依托职教,配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乡镇成校培训基地的示范作用,探索、总结出农科教一体的培训发展模式,建立了覆盖县、乡、村服务全体农民的培训网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潢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潢川电大为省直属院校,是信阳市唯一一所县级电大,有四种学历办学形式,涵盖30多个专业。五年来,该校以办好远程开放教育为基础,注重非学历教育,广泛开展与各单位、各系统的合作办学,利用社会资源,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投资70万元新建电大,并以潢川电大新校址为依托,建成潢川广播电视大学实习培训基地。与广州吉特鞋业有限公司合作,引进企业制鞋生产线,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年培训规模已达500人,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00人。潢川电大与县组织部、县卫生局、信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拓宽了办学思路,开展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非学历培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幼儿教育长足发展。全县各乡镇均有中心幼儿园,开展了达标晋级活动,对民办幼儿园进行了清理,规范了幼儿园办学行为。全县现有市一级幼儿园6所、二级幼儿园10所、三级幼儿园25所,高标准双语幼儿园1所,举办了幼儿园教师培训班,教育电视台开办了幼儿天地栏目,幼儿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各类幼儿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幼儿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儿童乐园。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县现有民办学校8所,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达8500名,各类培训学校16所。“十一五”期间,全县民办教育新增投资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