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19岁参军至今,33年已一晃而过。在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我在信阳这片热土上也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军队中级领导干部。

这期间我也曾面临过组织的挑选,1985年百万大裁军和1998年军队体制编制调整,第一次是组织留下了我,第二次是我放弃进步提升快的新职位,毅然选择了留任信阳。

因为,信阳,这片我深爱着的热土,毛尖茶蕴含着我青春的梦想,大别山回荡着我在赛场上的呐喊,淮河水记录下我每一步的成长。

我之所以深爱着信阳这片热土,是因为这里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感染了我。

1978年12月,我与众多同龄人一样,带着美好的人生愿望,从祖国西南的四川省蓬溪县来到中原腹地信阳明港某部服役。这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部队,现代京剧《沙家浜》所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支部队。

部队驻地离村庄较近,有时训练、生产、劳动都能接触到群众。在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每逢节假日,部队都要组织官兵到驻地附近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的到火车站打扫卫生、协助维护秩序,有的到工厂、学校帮助搞军训,有的到敬老院和贫困群众家中做好事。地方工作人员和父老乡亲则端茶倒水、问寒问暖,待我们像亲人一样,有时看到哪个战士衣服破了,乡亲们便主动帮助缝补,听说哪位同志家庭遇到困难、生活遭受挫折时,大叔大妈就及时开导,帮助大家树立信心战胜困难,使远离父母的我们感到特别亲切。有一次,我们到野外驻训时,附近的几个生产队长得知我们这批兵有些来自四川和湖南,喜欢吃辛辣食物时,便组织群众给部队炊事班送来辣椒和豆酱。

我深深地被这里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所感染,立志要建功军营。在新兵连里我认真琢磨,勤学苦练,正课时间跟着老兵学,课余时间自己单独练,很快成了班排训练骨干。由于成绩突出,在入伍第二年我被破格提干保送上军校。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为应对国家发展困难,上级号召军队过紧日子。当时作为一连之长的我,深受老区信阳“宁肯苦干、不愿苦熬”精神的影响,带领全连官兵利用业余时间养猪种菜、发展副业生产,有效改善了官兵生活,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连队被集团军评为“农副业生产先进单位”,军事训练、政治工作也都受到上级表彰。我被济南军区授予“模范连长”称号。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张万年在《前卫报》上载文,称我是“90年代的优秀带兵人”。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