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十一五”期间,信阳茶企业不断壮大。一是省、市龙头茶企业增多。2006年,全市仅有省级龙头茶企业1家,市级龙头茶企业2家。目前,全市有茶企业76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已增至10家,有7家已跻身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二是省、市龙头茶企业规模日益壮大,经济效益成几倍至数十倍增长。2006年,省、市龙头茶企业每家年销售茶叶量不足10万斤,年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目前,仅五云茶叶公司总资产就有7亿余元,拥有茶园基地10万余亩,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有直营专卖店100多家,发展代理商、经销商160多家,在各大卖场建有专柜180多个,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8亿元。文新茶叶公司总资产已由5年前的1000万元增长到目前的2.8亿元,固定资产由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销售收入连续5年保持60%以上的速度增长,年销售收入由1000万元增长到l亿多元,预计今年可达1.3亿元。三是省、市龙头茶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近几年,省、市龙头茶企业从国内外引进了一大批现代化茶叶加工机械,加工能力大大增强,工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云茶叶公司2009年先后引进了日本先进的蒸青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和浙江富阳先进的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可加工蒸青茶和信阳毛尖茶分别达800吨和500吨,2010年引进了国内先进红茶生产线设备,年可加工红茶100吨。文新茶叶公司2008年率先建成了年产10万公斤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初制生产线,今年建设的10万公斤信阳毛尖茶精制加工生产线,年底可投产使用。光山县辰龙茶叶公司引进印度CTC红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产3万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兰天、申林、九华山、佛灵山等省、市龙头茶企业都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先进制茶机械,逐步实现了茶叶加工的工业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省、市龙头企业茶叶加工能力大幅度提高,公司茶叶基地迅速扩大,“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确立,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四是产品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品质量就是产业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以品牌建设促销售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是创名牌的主体,5年来,企业的壮大发展,推动了品牌建设的提升,各个省、市龙头茶企业都创出了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名牌,其中“龙潭”、“文新”、“蓝天玉叶”、“九华山”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一大批茶叶企业产品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信阳毛尖茶在2009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以31.7亿元荣登百强榜茶叶类榜首。今年,首次发布的全国8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信阳毛尖”以41.39亿元高居全国绿茶第二、茶叶类第三。
4.茶农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为茶农提供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
信阳市2006年前只有“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茶叶专业合作组织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十一五”期间,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信阳市已发展茶叶合作社480余家,实现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服务型向实体型的转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为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不断增强。如罗山县薮北茶专业合作社,2007年注册成立,入社茶农638户,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一是依法制定了合作社章程,民主选举了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实现了茶农合作组织化管理。二是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加工销售,使茶叶生产实现了专业化经营。三是优化合作模式,根据基地发展需要和农民意愿,合作社实行了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劳务合作型,社员土地由公司租赁开发,社员被聘用为合作社职工,公司按劳支付其报酬,这种类型有123户;一种是生产合作型,土地由社员自己开发种植,合作社无偿向社员提供种苗、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和生产标准化服务,并按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社员的鲜叶,这种类型的社员有515户。申林茶叶合作社成立几年来,薮北茶基地迅速发展,由2007年的500亩扩大到现在的2.1万亩,入社社员年均增收万元以上,实现了互利双赢。又如:新县等地在茶农与茶叶合作社的合作基础上,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强强合作,抱团发展,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打造茶叶组织的航空母舰,在茶农、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市场相互间架起了桥梁。同时,开通了服务热线,建立了茶叶网站,便于茶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学习掌握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茶叶制作新技术,还能网上招商、网上交易,为茶农、企业、合作社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5.开展多样科技服务活动,不断提高茶产业的科技含量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一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对广大茶农、茶企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先进的茶叶知识和技术。二是引进和推广龙井43、乌牛早、白毫早、福鼎大白、安吉白茶、日本薮北茶等茶叶优良品种,开展茶树无性系茶苗繁育示范。目前,全市已建立良种母本园5000多亩、苗圃园1000多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良的茶种逐步改造老茶园,高标准建设新茶园,茶园的无性系良种率逐年提高。三是大力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清洁化茶叶加工工艺,茶叶品质不断提高,一大批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茶、绿色茶、有机茶认证,提高了信阳毛尖茶的信誉度和美誉度。四是组织茶叶方面的专家、学者制定信阳毛尖茶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规范毛尖茶的栽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检测等行为,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提高信阳毛尖茶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新品种研发得到突破。为了落实卢展工书记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召开茶学专家座谈会,对信阳开发红茶进行可行性论证,派人到安徽、湖南向专家请教,探求高纬度茶区红茶生产的技术理论,两下安徽、三下福建考察学习,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建设基地,攻关技术,经过反复实验,改进再改进,提高再提高,“金毫显露,条索紧细,滋味醇香回甘,汤色红浓明艳”的信阳红茶研制成功。
6.茶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带动了茶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以信阳毛尖茶为载体,举办了18届茶文化节,2010年升格为国际茶文化节,成功举办中国绿茶大会、鸡公山“茶与世界”国际茶论坛、中国十大名茶论坛、经贸洽谈招商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扩大了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信阳茶的竞争力。二是茶文化研究进一步开展,对信阳市民间茶史、茶风、茶诗、茶歌舞、茶艺等各类茶文化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编写了教材,开展了茶文化进课堂活动,进行了信阳的茶历史文化、茶民俗文化、信阳毛尖品牌文化等专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内涵、传承了茶文化精神,提高了文化软实力。三是与旅游相结合,建成了茶文化一条街、茶文化广场、南湾湖茶岛和环南湾湖百里茶廊等,开展了茶乡风情游、茶园生态观光游、禅茶游等活动,带动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信阳茶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努力的方面,茶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省外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老茶园改造任务仍然较重,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茶叶新品种及茶产品深度开发需要进一步拓展,单产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0年11月10日,信阳市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大全,绘制了“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的更加宏伟的蓝图:每年新增茶叶基地30万亩,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3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做精品牌,做强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每个产茶县区都要培育2家至3家销售额超亿元的茶业龙头企业,全市培育2家至3家销售额超10亿元的国家级茶业龙头企业。2011年的任务已经下达,调研时我们问陪同的县、乡、村干部,任务能否完成?他们没有了5年前的畏难情绪,“十一五”茶产业的巨大成功,给他们增添了战胜更大困难的勇气,取得更大成绩的信心!
二、信阳茶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1.建立了一个干事创业的工作保障体系
在“十一五”茶产业快速发展中,信阳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市、县(区)茶办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干事创业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正确决策。2006年9月,信阳市委、市政府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加快茶产业发展,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提出14条政策措施,制定了《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市委书记、市长分别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拉开了加快茶产业跨越发展的大幕。二是领导岗位前移。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站在茶业发展大会战的第一线,每年召开的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每次现场观摩会,市委书记、市长都亲自参加,并发表针对性很强的意见。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发展茶产业摆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第一位置来统筹谋划,对区域布局、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督促检查、招商引资等都亲自过问,面上点上一杆子插到底,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干部及广大茶农干事创业的激情。三是转变领导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于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信阳茶产业快速发展中,着力抓领导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领导职能的转变,领导由“指挥员”变为“指挥员+战斗员”,领导由宏观指导变为“具体指导+服务”。市、县(区)主要领导经常深入茶叶发展生产主产区调查研究,与茶农、茶企业分析研究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茶农和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其次增强了为民负责的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为民,不仅是领导的口头语言,更是领导行动指南。有了这种情怀,市、县(区)领导就有尽快改变山区茶农长期贫困的强烈愿望,就会找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就会真抓实干。市、县(区)茶办领导对茶园发展数字,块块丈量,认真核实,市、县(区)领导对各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认真监督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健全了机构保障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及重点产茶县区都成立了茶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茶产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及时解决茶办人员编制、经费问题,保障茶办人员聚精会神搞茶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市、县(区)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农开扶贫、交通等涉农部门把发展茶产业作为份内职责,主动支持,积极配合。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对发展茶产业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低的门槛、最快的办事效率特事特办,形成了齐心合力促发展的局面。茶叶发展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电就架到哪里,水就引到哪里。
2.创出了一套做大做强茶产业的长效机制
机制决定着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信阳市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中创出了一套长效机制:一是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茶产业发展资金的机制。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设立了l亿多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10亿多元,利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信阳市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盘活民间资本,通过茶农资金互助、创新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茶产业发展资金,较好地解决了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二是以土地产权流转为纽带,打造互利合作发展的机制。信阳市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使宜茶土地向茶产业龙头企业转移,向承包大户转移,使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得到最佳结合。以土地流转为纽带,茶农与茶龙头企业、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起来,龙头带动,服务茶农,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三是建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促进发展机制。以开阔的视野,大力引进和推广茶叶新良种、栽培管理新技术、加工新机械新工艺,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大力进行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使茶产业迅速上质量、上水平、增效益。四是建立奖惩激励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机制。将茶叶基地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目标考核、年度考核,采用政治、组织、经济等手段,重奖先进,重罚落后。制定激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自筹资金集中连片发展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的,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茶产品通过各项质量认证的,新产品开发及精深加工的,积极招商引资的,等等,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茶企业。如强力推进五云茶叶工业园、文新茶叶科技园、光山CTC颗粒红茶、九拓红茶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提高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了一大批省级和市级茶叶龙头企业,茶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推进了茶产业迅速发展。
3.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山区农民如何发展经济经过了较长时间探索,信阳市委、市政府总结汲取了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信阳毛尖茶的原产地,茶产业是信阳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信阳处于大别山腹地,发展茶叶的优势突出,潜力很大,依据信阳的环境优势、气候条件等因素作出了兴茶富民山区优先发展茶叶的战略选择。5年前,信阳市山区丘陵有大面积荒山和次生林,农民年年没有任何经济收益,仅有一点生态效益。经过改造种茶,农民人均种茶收入大幅度提高,由5年前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浉河区的浉河港镇和董家河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6300元以上,2010年达到7000多元,其中茶叶收入占90%多。据了解,一亩进入旺季采摘期的茶园,低的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高的每年收入5000元至6000元甚至上万元,现在拥有百万资产的大户茶农有460多户。最近3年全市种植的60万亩茶树尚未进入采摘期,随着新开茶园陆续进入盛采期和茶园规模的日益扩大,农民的种茶收入将更快增长。有茶农感慨地说,种茶是政府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发家致富的绿色富矿。
种茶一次投资,数十年收益,茶树根系发达,四季常青。茶产业在强市富民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我们隆冬时节到浉河山区调研,万山尽绿,一派春色。茶产业的大发展使信阳的山更绿、水更清。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致词时自豪地说,信阳因茶而宜居,信阳因茶而休闲,信阳因茶而美丽,信阳因茶而富裕,信阳因茶而扬名。
4.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茶产业发展开启了跨越之门
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大发展的五年,也是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五年。转变领导方式靠的是转变观念,筹集茶产业发展资金靠的是转变观念,创立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的龙头带动合作发展、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靠的是转变观念,次生林改造靠的是转变观念,在高纬度研制出红茶靠的是转变观念。王铁书记2006年在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就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2010年在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还在讲“以观念之变兴茶富民”。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渐进的,由不认识到认识,发展茶产业也是如此,每年发展15万亩至20万亩新茶园是否走得快了?资金从哪里来?茶叶多了能否卖得出去?诸如此类,问题很多。只有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会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会想出解决困难的办法。思想解放了,观念转变了,才会有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大智慧、大作为。信阳市各级领导和广大茶人在不断的思想解放中、观念转变中,逆势而行、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他们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强了。
5.毫不动摇的决心、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就了茶产业的“十一五”辉煌
“十一五”初期,我们到信阳调研时也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专家认为,目标定得高了;有的县乡干部有畏难情绪,认为任务完不成;有茶农对茶产业突破性的发展有疑虑。在怀疑面前,信阳市主要领导“把茶产业作为农业跨越发展的第一支撑”、“把完成年度任务作为农口第一工程”的决心毫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的事情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在2006年的茶叶生产现场会上,王铁书记讲了发展茶产业要做到“五个坚定不移”,即增强信心要坚定不移,落实责任要坚定不移,坚持标准要坚定不移,措施到位要坚定不移,完成目标要坚定不移。在2007年全市茶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上,王铁书记又说,在作“十一五”规划时,大家说起点太高了,“慢慢来吧”,“要想干成一件正事,不下决心不行”。“要想办成一件大事,难是正常的,不难很多人都去做了,不难要我们这些领导干什么?要我们这些党员干什么?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就是要解决困难、克服困难,就是要带领群众去致富的。”在克服茶产业发展出现的各种困难中,基层干部克服了畏难情绪,茶农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增强了圆满完成”十一五”茶产业发展目标的信心。这几年,他们顽强拼搏,干出了豪情,干出了志气,干出了精神。他们悟出了领导“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跳起来摘桃子”的真意;认识到只要顽强拼搏,持之以恒,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任何事情只要认真去做就会出成绩,化腐朽为神奇。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对发展茶产业非常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发展茶产业作出批示,到茶乡深入调研,发表署名文章,两次召开座谈会研讨加快发展茶产业的意见,及时制定《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对“十二五”茶产业发展作出部署,我们感到非常鼓舞。这次深入调研,感触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十一五”期间,信阳茶产业实现了有史以来的一次最大跨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开启了一个茶产业发展的新时代,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很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我省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着力推广信阳经验。为此建议:一是我省规划中的适宜种茶市、县可以组织干部、茶农到信阳参观学习,深入龙头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种茶专业村、种茶大户,听听看看他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有什么经验,发展前后经济收益有哪些变化,使这些抓茶的和种茶的有一个直观感受。二是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信阳茶产业发展好的县、乡干部和想发展茶产业的县、乡干部可以交叉任职,把信阳的经验可以直接带过去,学过去。三是组织信阳市龙头茶企业到这些市、县承包土地,建立基地和加工企业,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