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病从口入”本来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卫生常识问题。因为,只要你很注意“忌口”,而不是“贪得无厌”,基本上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面对如今日益丰富多彩并充满诱惑的生活,面对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的假冒伪劣食品陷阱,即使你很懂得“忌口”,再主动防御,人为的病毒也会出其不意地潜入你的口中、侵入你的肌体。就此而言,“病从口入”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肃而且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

这并非笔者危言耸听。在权威部门发布的“中国2000年至2010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平均每年有5件;至于中小食品安全事故更是多如牛毛。其形式花样翻新,其地域遍布全国……“三聚氰胺门”、“紫砂煲门”、“地沟油门”、“农夫山泉门”、“雪碧汞毒门”、“王老吉门”、“红心蛋门”、“人造蜂蜜门”、“瘦肉精门”、“福寿螺门”、“小龙虾门”、“啤酒甲醛门”、“大头娃娃门”、“一滴香门”、“毒海带门”、“毒狗肉门”、“毒瓜子门”、“毒豇豆门”、“毒韭菜门”……一个个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破“门”而入,一个个制贩毒食品的“方便”之“门”轮番上演,一个个觊觎健康的“左道”之“门”突然袭击……试问,面对如此不择手段、不按套路出牌的“门”们,为了活着,你能把住你的进食之“门”吗?

民以食为天,但中国人的食品忧患却似乎总是挥之不去。过去我们担忧的是食品短缺;今天生活富裕了,我们担忧的却是食品安全。频频见诸媒体的有关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不断吞噬着民众的健康与安宁,食品安全的底线也一破再破。这是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政策问题和社会问题?最近卷土重来的“苏丹红”和“洗虾粉”事件,以及民众对这些事件的心理恐慌和行为惧怕,足以表明公众对食品安全已经濒临“谈食色变”的地步,有人甚至开始用“食品恐怖主义”来形容不安全食品的危害。更有甚者,有些毒食品已经昭然若揭,竟有权力部门以“稳定”为由使其遁形。倘若如此,我们不难想像,“一滴香”之后,下一个会是谁?

从田间到餐桌、从工厂到商店,不知何时能有一路绿色?公众的健康常识固然很重要,但是,规避食品安全卫生的风险,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消费者的“火眼金睛”上。“买着放心、吃着安心”的责任,终要“落槌”在监管部门身上,终要落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上和常态执法的规则上,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马后炮”。如果我们只把中毒事件的爆发和游离事件之外的舆论当成保障食品安全的“救命稻草”,那么,既救不了民众的“口”,更救不了民众的健康;如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而将食品安全事件化于无形,那么,危害的不仅是民众的生命,甚至会侵害健康社会的“肌体”。

记得《大长今》里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大意是说做食品的人,必须对食品食材抱有一种虔诚与敬畏之心,一定要把最好最可口的食品呈现在食者的面前。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权力部门的执法和法律的公信力。只有法律和道德的高扬,方可杜绝“病从口入”现象的发生。不知上下左右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