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向 炜

对全市经济社会建设这座大厦而言,民生工程就如钢筋铁骨,搭建起大厦的整体框架。正是民生工程的全力推进,才使“魅力信阳、和谐信阳”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也为我们提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头阵、当前锋,打造区域增长极、战略支撑点和改革试验区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在2010年省十项民生工程任务下达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民生工程的质量,明确要求:民生工程关乎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是为民造福工程,群众期望值高,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通力协作,凝心聚力,各承办单位在确保工期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工程质量,绝不允许出现一起“豆腐渣”工程!

这是一句庄严的承诺。我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推进2010年省十项民生工程中,不畏艰难,注重统筹,强化督查,创新方法,踏踏实实地落实着这一承诺。

注重统筹 汇聚民智民力

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十分注重统筹工作的有效运用,通过统筹各级各部门以及各界力量,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等问题,很好地推动了工作落实,提升了民生工程的实施效果和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而且较好地锻炼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杜绝了弄虚作假和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统筹各级力量,层层联动。我市实行市级领导包县区、市直部门和县区领导包乡镇、县区部门和乡镇领导包村组、村干部包户的“四级”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事关全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计民生、和谐稳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变了工作作风,促进了城乡联动、协调推进、科学发展。

统筹部门力量,通力协作。我市认真落实主办单位牵头抓总和协办单位协同配合责任制,主办单位要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履职尽责,一抓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空档;协办单位要立足大局,着眼全局,尽心竭力,全力配合。同时,我市还就每项工作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奖惩办法,形成了抓落实的整体合力和强大动力。

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全市共整合发改、财政、交通、国土、水利、农业、畜牧、农机等部门涉农资金11378万元投向整村推进,大大提升了整村推进工程的建设标准。

此外,我市还坚持定期通报、联席会议、社会监督(联络)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能动作用,为省十项民生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统筹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我市利用“回归工程”参与家乡建设的契机,大力开展修路架桥、植树造林、兴办企业、举办学校、开办敬老院(孤儿院)等活动,切实解决地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罗山县彭新镇仁和村投资65万元用于示范村公路、学校、敬老院和庭院的绿化等,示范带动了周边乡镇的村镇绿化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