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包内装十多张百元大钞
太原市五中一位教师捡到个钱包,内装十多张百元大钞,本以为钱包系某位教师或家长所遗失。令他意外的是,认领者竟是一名初一学生。
“学生消费越来越高,一些中学生每月的开销超过成人。”一些中学教师不无担忧地说,越来越多中小学生成为消费“生力军”,在零食、手机、服装等许多消费品方面花销过度。
很多小学生的消费也不逊色。儿子就读于太原市国师街小学五年级的张女士告诉记者,除不定期地去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店外,儿子每天至少需5元零用钱,夏天则增加5元饮料钱。“我说让他带水壶喝,可他说同学们都买饮料,他也要冷饮和饮料。”张女士无奈地说,几天前,她又应儿子要求给他配了手机。
太原市亲贤北街一家文具店老板告诉记者,中小学生是店里的主要顾客来源,每天都会有很多学生来买文具。一些学生花钱不眨眼,一次买好几支十多元的笔。有的孩子一次性能消费上百元,乃至数百元。
中小学生不断增加的消费,逐渐加重一些家庭的负担。在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工作的王艳青说,尽管女儿并不迷信名牌,前几天刚购置的羊毛衫、裤子和鞋仍花了500多元,估计过年的里外一套衣服、鞋至少还需1000元左右。据她粗略估算,包括补课、小饭桌等各类花费在内,她一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约为1.5万元。
嫌300元手机“太落伍”
若非稚嫩的面孔和瘦小的身材,记者很难相信手握新款ipod touch和iphone4的小迪不过是一名初二学生。因为这两件物品价值约8000元,即使对自食其力的上班族而言,也堪称奢侈品。
尽管用昂贵手机者在中学校园仅为个例,但记者走访太原市多所中学时发现,虽然近年来不少学校通过屏蔽信号、禁止使用手机等规则限制学生,仍未能消减中学生们对手机的盲目迷恋。在许多成年人看来实用即可的手机,已成为许多中学生争相追捧和攀比的主要目标。
在太原市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李先生,给刚到太原上高一的儿子买了部价值300元的普通彩屏手机,却被儿子拒收,原因是太落伍了。无奈之下,他改用新手机,把自己的拍照手机给了儿子。
太原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三学生晴晴告诉记者,班里同学多数有手机,且大多可拍照,有些同学若只有不能拍照或不是彩屏的手机,都不好意思当着同学用。
不仅如此,由于许多学生酷爱用手机上网、聊天,动辄数十元、百余元的手机费,也令不少教师和家长头疼。太原市五中政教处主任席华君说,很多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在QQ上挂着。
针对学生对手机的盲目追捧和攀比,席华君说,学校明确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但禁令显然无济于事。他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至为重要。
人情消费还得“一条龙”
圣诞节由晴晴花百余元请吃火锅后,小樱隔日还礼,用母亲刚给的零花钱请晴晴吃了烤肉。
“礼尚往来嘛!”就读于太原市一所中学初三年级的小樱说,互相请客吃饭、过生日送礼物在同学间很普遍,花费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成人间的礼尚往来、人情消费,近年来在中小学生中也屡见不鲜,成为学生们不小的一笔花费。
随着人情消费在中小学的逐渐蔓延,一些学生在生日宴、请客吃饭等方面的花费水涨船高,数目之大令人咋舌。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教导处主任武旭春说,一半小学生的12岁生日宴会都能达到1000元一桌。一个孩子过生日瞒着父母拿压岁钱请同学吃饭,一次就花了1000多元。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些中小学生相互宴请后还会有游玩、看电影等“一条龙”消费。
晴晴告诉记者,过12岁生日宴请同学们后,同学们要求先去打电子游戏,然后看电影,都由她来结账。
“人情消费看似使学生相互融洽,却是以消费为代价和前提的功利行为,对未成年人身心不利。”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邢媛说,过早、过多、过大的人情消费,让不懂得理性消费和自我克制的学生们感受到一时的吃喝玩乐,却可能在无形中扭曲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是名牌不上身”
耐克帽子、耐克篮球鞋、杰克琼斯衣裤……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一学生小志的一身行头,单就价格而言,即可令一些工薪阶层自愧弗如。
“呵呵,我喜欢耐克,单这双鞋就1000元左右。”小志说,因为脚长得快,母亲一年给他买两双这样的鞋。
像小志一样酷爱名牌的中小学生不胜枚举。记者在一些中学采访时看到,尽管学生们都穿着校服上课,但很多男生脚上的耐克、阿迪等高档篮球鞋仍引人注目。据了解,这样的篮球鞋少则600多元一双。
一些学生对品牌的盲目喜爱和追捧,到了“非名牌不上身”的程度。太原市十二中高二学生小可说,他自上高中以来开始穿耐克篮球鞋,至今已有六七双。过年时的新衣服也都是耐克或者阿迪的,“国产的普通品牌一般都不考虑”。
“‘名牌控’是典型的从众、虚荣心在作怪。”中央财经大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说,中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他控,受外在因素影响,价值观、对制度和规范的理解也不成型。对此,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推崇实用、实惠的消费观念,以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防止其养成物质化的价值观。
■相关链接
还不是有些家长教的?
“再苦不能苦孩子”、“穷养儿子富养女”、“不能让孩子矮人三分”……问及如何供养正读书的子女,不少家长如是说。一些教育界人士就此指出,一些家长一味纵容、盲目攀比的养育观念,助长了中小学生的高消费。
“孩子也有自尊心,不能让他矮人三分。”在太原市一家私营企业工作的梁女士说,自己的几个家长朋友都认为理所应当给孩子花钱,孩子衣着不能比别的孩子差,零花钱也不能比别人家孩子少。
家长对孩子消费品的攀比、纵容,不但助长了其高消费行为,更使畸形消费观在孩子心中逐渐形成。太原市五中政教处主任席华君说,中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且自制力较差,本就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家长若总以高消费对其供养,孩子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很快就会受到同化,进而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莫炫富,多方有责
“过度消费会伤及中小学生身心,畸形消费观的直接后果即是人生观、价值观误入歧途。”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博士辛志勇认为,学校、家长和包括明星、传媒在内的社会各界应各尽其责,尽可能遏制中小学生过度消费。
一些中小学教师认为,就学校角度而言,从刚性的规则和制度加以限制,通过班会、大会等渠道晓之以理,是较为可行的方法。
此外,一些教师认为,借学生对手机的青睐“将计就计”,对学生进行管理是监管学生部分消费行为的“妙计”。太原市五一路小学教导处主任武旭春告诉记者,学校联合中国移动给多数学生们开办了“校讯通”业务,手机只能存三个号码,老师可利用校讯通给学生留作业,收取费用时也向家长和学生发短信告知具体数额,防止学生打着学校的旗号乱要钱花钱。
针对一些中小学生无视父母收入的过度消费行为,辛志勇认为,情景式教育可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家长和教师可利用暑假带孩子去偏僻、贫穷的地方,观察和体验当地孩子如何在艰苦环境下学习、生活,这对孩子的触动会比较大。
此外,太原市五中政教处主任席华君认为,演艺明星等各类偶像的言行举止和大小传媒的宣传内容,对中小学生消费也起着较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偶像和传媒应谨言慎行,尽可能不发表炫富、恋名牌等类言论,以免误导未成年人。
(据《新华每日电讯》刘云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