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超

时光荏苒,年关又至。到处是匆忙的脚步,到处是拥堵的人潮。人群中,有的人带着一脸的满足与收获,有的人带着一脸的失落与疲惫。他们都熙熙攘攘地涌向车站——不管他们来自哪里,走向何方,春节临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回家!

“春节我一定回老家。过年了,肯定要和家人聚聚。”近日,记者接到一个在北京工作同学刘君的电话。他说:“因为工作原因常年漂泊在外。春节到了,不管路有多么难行,我都要回家看看。”在汹涌春运大潮中,像刘君这样,春节返家团圆的人占了很大比例。

春运的产生主要来自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社会人力大量流动的情况。在中国,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一年的开始,无论离家人有多远,一般人都要尽量在除夕时与家人团聚,共度新春。我市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地少人多。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影响,我市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谋生,造成了人员大量流动。这些离开家去外地谋生的游子在春节前后集中返乡过年,成为春运运输的主要对象。此外,这段时间是高等院校放寒假时期,多数学校在春节前两到三周开始放假,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开学,因此在外地就读的学生返家也构成了春运运输的另一主要人群。同时,春节期间也是一年中的几个长假之一,部分人会选择在春节中旅游。运输旅游人群虽然跟春运高峰时间不同,但也加重了运输系统的压力。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