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面对刚刚绘制出来的阜阳村1∶2000地形图,刘元辉仔细审视地图上的等高线,心中憧憬着该村的美好明天。

这张地形图,是刘元辉被市委选派到浉河区双井办事处阜阳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的得意之作。像这样高清晰的村级地形图,在全市3000多个村中实属罕见,也是刘元辉为加快该村发展提供的科学依据。

刘元辉从国土资源部门被选派到该村,得知该村昔日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因为该村位于京广铁路以西,距离老107国道较近,过去是淮河上的一座码头,陆路、水路皆便利,村民比较富裕,取名“阜阳”意为像安徽阜阳一样繁华。该村过去繁华的时候,每天清晨就有几十辆三轮车到此贩运蔬菜。

时过境迁。随着107国道改道,淮河水运锐减,当地的交通优势和种植业优势逐渐减弱。2008年8月,由于行政建制改变,该村由平桥区改为隶属浉河区。刘元辉去年到该村任职时,该村仍未走出新区划的“磨合期”。

因为道路变迁,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蔬菜销路不畅,效益不好,影响了村民的积极性。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500亩减少到不足100亩;全村2100多人,青壮年村民大都外出务工。19个村民组选不出组长,3名村干部,每年每人仅有二三千元的误工补贴。

就是这样的典型“双薄弱村”,刘元辉却从中看到了希望:3名村干部对各项工作兢兢业业,村民们从外出务工所见所闻与本村的对比中,渴望尽快脱贫致富。为此,刘元辉通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制定出了“夯实一个阵地、做实一个规划、提升两项产业,搞好基础建设,实现一个跨越”的3年工作总体规划。刘元辉的思路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就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该村投入5万元对村支部办公场所进行了绿化、净化、美化改造,同时建立健全各项便民制度;制定了该村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投资5万元申报一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及省国土资源厅审批。

田还是那样的田,人还是那些人,但是,阜阳村的村民通过刘元辉的作为已经看到新的希望,主要体现在五个子规划上,即: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北部平原,南部丘陵的特点,规划为北部以蔬菜为主的种植业,南部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新农村建设规划,将全村23个村整合为南北两个居民点,由此可以节约耕地700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利用北有淮河、南有水渠的优势,解决沟渠不配套问题,开辟4公里新干渠、修筑3000米道路;生态建设规划,已经绘制成全村5.08平方公里的全域图,按照水资源、林业资源分类进行规划;土地整合规划,整治面积达203公顷,争取创建“省级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村”。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有了这样的科学规划,阜阳村今后的发展就有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脉络,美好的蓝图一定会让阜阳村美名远扬。

[体会]

作为“第一书记”,只有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与群众打成一片,结合实际,真抓实干,才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广大群众的殷切期望。

因此说,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村民自治原则,提高村支“两委”成员的整体素质,是实现转变的基础。深入调查,联系实际,理清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

同时,要量力而行,立足实际,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扎实做好农村工作,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不断完善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机制,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