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博

响山村有一个与它的名称极不对称的说法,那就是“响山不响”。

李军被市委选派到浉河区东双河镇响山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时,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就能感受到它的“薄弱”程度。

待到该村开展工作、走访调查时,该村的“薄弱”程度在李军心中不断加重。该村位于浉河区的东北角,距离市区12公里,辖7个村民组,1200多人,是省级贫困村,2009年东双河镇人均收入5000多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该村的人均收入才2800多元。

该村的实情让李军挥不去苍白的记忆。全村人均1亩多地,也就是有田有水有点山的粗线图,当地村民大部分外出打零工,也没有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

虽说该村有传统的蔬菜产业,但是不便的交通却阻碍了产业的发展。该村通往外界唯有一条主要道路,但要经过东双河上的一座桥,穿过京广铁路下的一座涵洞。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的石板桥,离水面比较近。一逢雨天,河里的水漫过桥面,涵洞里又大量积水,村民外出的道路被隔断,往往种在地里的蔬菜还来不及出售,就眼睁睁地看着烂去;茶叶、板栗也同样难以外运。可以想见,道路不畅给村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

“一定要让响山的名字响起来!”李军的心里坚定着这样的信念。刚入村不久,李军分别召开村“两委”会议和全体党员大会,带着村干部下农田、访农户。在此基础上,村“两委”提出发展目标:通过3年努力,改变响山村的落后面貌,达到或超过全镇平均发展水平。同时确定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强产业规模化经营等工作重点。

原来该村仅有1公里长的水泥路,全村7个村民组中有5个不通车。李军与交通部门和区、镇政府协调,争取村村通工程,他所属的单位也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顺利落实了4公里的村村通工程项目。为了保证项目尽快落地,李军带领村“两委”成员,齐心协力克服了调田占地、迁移补偿、资金不足等多种困难。为了保证质量,从路基处理到路面铺筑,李军与村组干部一起,从早到晚守在施工现场。去年11月,一条宽5米、长4公里的水泥路全线贯通,打通了该村向北的通道,村民们那爽朗的笑声从这条路迅速地传到山外。

路通人心顺。邻村村民汤唯兵主动找到该村党支部联系,想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种植规模,种植时令和反季节蔬菜。李军针对该村水源丰富、土质良好的现状,引导他们成立了“春禾蔬菜专业合作社”。该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棚结构全部为钢架,抵御灾害能力强,棚内可以进行机械化作业。目前已流转土地300多亩,新增蔬菜种植户10多户,一期工程已全部建成投产,总投资近60万元,投产仅4个月收入30余万元。响山村的蔬菜在市区的市场上十分走俏,响山的名字也随之响起来。

截至目前,李军已为该村争取3个项目,资金达43万元。有了“第一书记”的坚强信念,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未来的响山村名气会更响。

[体会]

机关干部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而且是角色身份的全面转变。

要主动融入。也就是要放下机关干部的架子。到村任职工作就像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必须深深扎根于当地党委和政府之中,扎根于当地群众之中。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各级的帮助和支持,为顺利开展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要真心服务。也就是真心真意地为村民多办好事、多办实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心中有一杆秤,党员干部只要真心真意地为群众服务,群众就会发自内心地拥护和支持。

要敢作表率。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与村干部的相处中,要坚持小事讲风格、大事讲原则,不揽权、不争利;在具体工作中,有事带头干,有困难带头上,不贪不占。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