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市委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力争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超过4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会议指出,今年全市将在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集约节约发展等六个方面给力,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壮大支撑产业 打造产业集群

从会上传来的信息令人鼓舞:会议提出,在未来五年内,要把信阳建设成为“中国绿色建材谷”、“中部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中部地区家居生产基地和分销中心”,把信阳工业城和上天梯产业集聚区建设成省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培育、壮大我市战略支撑产业,切实把产业支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市经济界人士对此充满期待。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经济结构趋优,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的后劲增强,但动力不足。然而,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初中期水平,工业上升的空间非常大。针对这一形势,会议指出,在今后五年里,全市将重点加快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基地建设和电子信息、轻工两大高成长性产业发展,其中高端制造基地将重点围绕航天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设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同合车轮高铁道岔、国能风电、694厂高端紧固件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基础零部件和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水平。新型建材基地要发挥上天梯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型建筑材料,加快珍珠岩类墙材产品的推广应用,把信阳建设成为“中国绿色建材谷”。

多年来,华英农业、黄国粮业、维雪啤酒、五云茶叶、文新茶叶撑起了信阳“农”字头企业的龙头,为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年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这些龙头企业将再担重任。会议指出,通过一体化发展和龙头带动,到“十二五”末,力争把我市的食品工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中部地区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对于电子信息产业,会议指出,要重点抓好电子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配套衔接的电子信息链,力争三年内产值达300亿元。

推进产业规模化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纺织服装是我市的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如何放大其优势,使“老树”发“新枝”?会议认为,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链条向高端和新型化方向延伸。

——继续深化河南煤化集体与亚洲新能源、金鼎化工的战略合作,推动甲醇产品深加工,促进煤化产品多元化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钼矿资源整合开发,促进原材料向高端精品深加工延伸。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