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左二)深入企业调研。 夏堂名 摄 |
![]() |
息县人民政府县长余运德(前排左三)深入集聚区调研。 夏堂名 摄 |
□本报记者 姚广义 通讯员 时秀敏 夏堂名 马 童
近年来,息县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三色三级”督查令、民主测评、涉企服务“零接触”等创新之举,并已成为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利器”。短短的三年,息县先后荣获“新中国60年最具投资价值县”、“外商眼中河南最佳投资城市”、“河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秀县”等多块“金”字招牌。
“三级三色”,强化督查见实效
2007年年初,成立不久的息县十届县委决定把转变干部作风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全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突破口,而督查工作无疑是转变作风、令行禁止的有力抓手。息县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地创新机制,在督查机构设置上给予高配。整合县委、县政府两办督查室、县纪委优化办效能室、县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督导组职能,成立专门的督查局。为了使督查工作卓有成效,息县县委、县政府对县督查局赋予了多项特权,使其拥有参会反馈权、明察暗访权、表扬批评自主权、责成建议权、实绩考核打分权、末位淘汰权、协调调处权等。
“三级三色”督查令是息县以铁的手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产物。对县委、县政府的每项工作决策和部署,息县督查局都逐项进行分解,明确具体任务、责任领导、最后完成时限,建立督查台账。对于未按时限要求完成督办事项的单位,分别由县主管领导、县纪委书记、县主要领导,下发黄、橙、红“三级三色”督查令。对督查令限定的时间内仍未完成的,分别给予单位主要领导诫勉谈话、党政纪处分、就地免职处理。几年来,息县督查局共下达了黄色督查令27次,橙色督查令1次,针对的都是招商引资项目遇到的急难重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目前,还没有启动过红色督查令。
“三色三级”督查令的实施,使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更浓了,环境更优了,风气更正了。2009年,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考评中,息县被授予“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在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考评中,息县名列全市第一,被市政府嘉奖。
奖优罚劣,民主测评动真格
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2007年,息县开始实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民主测评工作。县委、县政府每年召开4次高规格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民主测评大会和4次兑现大会。每季度初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业主、基层群众中随机抽取200名义务监督员,对具有服务和执法执纪职能的部门执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有关规定情况进行综合测评。一季度一测评,一季度一奖惩,第一名的奖现金1万元,发“流动红旗”一面,倒数第一名的发“流动黑旗”一面,后两名的单位主要领导上台作表态发言,在电视上连续播放7天;连续两次测评倒数第一的单位主要领导就地免职,班子成员降级使用。
为了使测评更加合理、科学,息县每年都根据实际变化的情况制订新的季度民主测评实施方案,测评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2009年,息县又把各职能部门执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一周办结制”纳入民主测评范围,制订了详细的《息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窗口工作考核细则》,对审批服务事项的每个细节都进行量化考评,一季度一考评,考评结果折算成60%,计入季度民主测评总评得分中,使民主测评由单一的义务监督员评价,过渡到对群众服务事项的直接监督和群众评价的有机结合。
息县开展季度民主测评、考评工作三年来,共有44个单位上台检讨,有13个单位“一把手”上台领黑旗,有15个单位获得奖金。“不让一个商机在我这里丧失,不让一项工程在我这里延误,不让一件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在我这里卡壳,不让一位投资者在我这里受到冷落!”动真格的民主测评就像“紧箍咒”一样,使各被测评单位不敢有丝毫的出格和松懈,都在暗中较劲、不甘落后、争创一流。
贴心服务,投资乐土满园春
“零距离”,吸引客商。息县先后两次制订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息县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的外来投资项目,给予“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优惠待遇。在财政奖励上,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至500万元支持工业发展;在税费减免上,对投资工业项目的企业,在办理各种证照上免除县级费用,3年内形成的地方税收,一律全额奖励给企业;在土地使用上,对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从签订合同之日起,1年内完成投资的,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扣除上交中央、省及土地成本后,剩余部分由县财政从该项目投产之日起3年内奖励给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由县财政从该项目投产之日起3年全额奖励给企业;在企业保护上,实行封闭式管理和挂牌保护;在基础设施上,为入驻企业提供“七通一平”;全力从各个方面给予企业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扶持,切实做到从体制机制上突出对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的政策导向。
“零步骤”,妥安客商。对有意向和草签协议客商的一切要求,都明确一名县处级领导牵头负责,由企业服务办召集有关部门,对税收、用电、用地、用工等各项要求进行细化分解,由督查局跟踪督导,限时办结到位,让客商放心,同时增加客商的信心,直到顺利入驻。
“零接触”,服务企业。息县县委、县政府在产业集聚区成立了专门的企业服务办公室,企业服务办坚持并实行“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零接触制”、“限时办结制”等12项制度,以实现企业与有关职能部门“零接触”。对企业入驻前的选址、征地、地上附着物的拆迁、赔偿、土地平整等各项工作均由牵头县处级领导、企业服务办、产业集聚区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到位,实现企业与群众“零接触”;对入驻中的各种证照代办及入驻后企业的建设环境实行全程、全方位服务,代企业起草各种办证材料,相关材料齐全后,到行政审批中心各窗口单位及时办理。另外,企业所有检查事项必须事先到县优化办、企业服务办申请,报经县领导批准后,在优化办或企业服务办同志的陪同下方可进入,否则视为“三乱”处理,严格实行“检查审批制”,从而达到企业和职能部门“零接触”。
“零投诉”,确保以商招商。2009年年初,在息县招商引资大会上,2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招商引资“零投诉承诺书”,保证杜绝因涉企服务问题被投诉,从而把“零接触”引向深入,并使以商招商的成果不断显现。如通过海虹陶瓷引来了投资7.8亿元的福建远方陶瓷,又通过福建远方陶瓷引来了投资3.6亿元的虹博陶瓷公司、8000万元的彩印包装公司,使陶瓷产业在息县产业集聚区单独发展成为陶瓷工业园。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仅2009年以来,息县就接待国内外客商3500多人次,签订意向项目33个,意向金额88.26亿元;合同项目67个,合同金额89.53亿元,其中落地项目56个,总金额71.33亿元。始建于2006年8月的息县产业集聚区在2008年被确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并被河南省首批确定为重点管理扶持的工业集聚区之一,现已入驻企业68家,总投资42.35亿元,建成投产34家,成为息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外商投资的又一片“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