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信阳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在百花之声会堂隆重举行。图为大会会场。本报记者 黄 铎 摄 |
本报讯(记者 方慧玲)12月30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信阳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在百花之声会堂隆重召开。会议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和明年主要任务。会议强调,明年要重点抓好八方面工作,即着力扩需求,加快经济持续发展;着力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强 “三农”,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着力促融合,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增后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难题,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增活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着力惠民生,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市委书记王铁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市长郭瑞民作重要讲话。
市领导姚铁璜、宋效忠、冯鸣、乔新江、高俊峰、张春香、方波、刘国栋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坐。
会上,王铁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书面报告2010年工作,会上还提交了《中共信阳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的意见》(讨论稿)。
郭瑞民围绕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十二五”规划和明年的经济工作三个方面作了重要讲话。
关于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的工作,郭瑞民指出,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坚定信心、注重运作、克难制胜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今年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发展方式持续转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发展活力持续显现,发展成果持续惠民,发展氛围持续浓厚。2010年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胜利实现。
郭瑞民强调,这5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5年,是我市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5年,是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的5年,是我市城乡面貌显著改变、信阳魅力明显提升的5年,是我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持续增长的难度还比较大、跨越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实、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够好、民生改善的力度还不够大等诸多困难。
关于“十二五”规划,郭瑞民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科学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建设魅力信阳和推进“三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显著加快,经济结构显著优化,居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显著加强,改革开放显著推进。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我们必须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推进富民强市进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关于明年的经济工作,郭瑞民强调,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
明年全市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支撑点、区域增长极和改革试验区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加快“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着力扩大需求,着力调整结构,着力开放改革,着力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明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3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郭瑞民强调,实现上述要求和目标,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增强抢抓机遇、克难攻坚的意识;要落实“四个突出”、“八策并举”的要求;要实现开局良好、又好又快的目标;要突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的重点。
郭瑞民要求,要从八个方面重点抓好明年的经济工作。
一是着力扩需求,加快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进一步强化企业服务,进一步加强运行调节。二是着力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培育壮大战略支撑产业,(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