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潢川县兴豫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插秧 郭 宇 摄

□本报记者 王 博

编者按:

这是令人欣慰的数字、令人刮目的成果、令人振奋的跨越:3年间,信阳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到488家,入社农机具1.7万台(套),全市耕、种(插)、收机械化率由2007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67%,在技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20多项创新。信阳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试验区建设的精彩之笔,河南省农机专业合社的一支生力军,全国稻、麦产区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崭新模式。全国100多个县先后到我市参观考察和交流经验。

毫无疑问,这是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成果,也是“六场硬仗”的又一场阶段性胜利。那么,信阳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哪些亮点呢?本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精心提炼,撰写3篇来自试验区第一线的生动报道,让人耳目一新,很受启发。这组报道从今天开始在本报陆续刊发,分别是《你追我赶勇当改革先锋》、《推陈出新展现首创精神》、《走南闯北叫响服务品牌》。

对信阳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外界有这样一种评价叫“模式”

2010年5月10日的《中国农机化导报》用一个通版报道了《农机合作社发展之路上的“信阳模式”》。用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局长张开伦的话说:“信阳的农机合作社在全省各地各种不同模式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居最高水平。”

这可能与信阳的独特区位有关。信阳市是全省的水稻主产区,年水稻种植面积达6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同时,信阳又有种植小麦、油菜的传统,每年种植面积近400万亩。那么,能够满足种植水稻和小麦、油菜等一水一旱农作物需要的农机合作社,水平应当居高。

数字表明,2008年以前,全省农业耕、种、收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70%,信阳仅占33%,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到今年,信阳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3年增长1倍的水平从何而来?信阳市农机局局长高立不假思索地说:“来自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伟大实践。”

高立清晰地记起,2008年他陪同市委书记王铁到农村调研,在中巴车行驶途中,王铁与高立谈起信阳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当了解到信阳发展农业机械化由于受平原、丘陵、山区等复杂地形的制约,农业机械种类难以统一,水稻作业机械要求比麦作区机械的性能高、投入大,农民一家一户难以办到;加上少数农民囿于传统种植习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很是艰难。当时,引起了王铁的深层思考……

此题破解逢其时。2009年4月,信阳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王铁提出做好试验区“八篇文章”,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强专业合作文章,大胆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机制”。

当时正值“草长莺飞四月天”的春耕季节,市农机部门迅速发布农机购置补贴的信息。这次宣传不同于以往由农机部门单打一,而是全市结合试验区建设宣传,达到家喻户晓。4月底,高立到息县检查农民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的情况,谁料想,该县发生一起意想不到的“农民夜宿街头购农机”的事情,让高立为之一振。第二天高立才了解到,农民为了争购补贴农机具,头天夜里就睡在该县农机局大门口,来的农民越来越多,结果将农机局的铁门也挤倒了。

然而,高立也记得推广农业机械的尴尬场景。信阳从2004年开始推广以插秧机为主的农业机械,每年市、县(区)农机部门都要组织“农业机械赶大集”的宣传推广和现场演示活动,每年至少举办四五场,但是,在大街上赶集的农民很少问津。

“息县农民夜宿街头购农机”不是个例。随着试验区建设高潮迭起,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当年,全市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达266个,新添置农机具59400台(套)。农民获得农机补贴资金达6979万元,较2008年增加4947万元。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