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李强同志(左二)深入新里镇瑞丰油脂有限公司调研。
邱彦文 宋同杰 摄
县长吴刚(右二)深入产业集聚区裕盛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调研。
阮金耀 宋同杰 摄

本报记者 姚广义 通讯员 周炳煌 徐 煜

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一列列整齐的路灯,一栋栋崭新的厂房,轰隆的机器声飞出车间,吊车在工地上飞舞着……这就是正在建设的淮滨县产业集聚区。

这个位于淮滨县规划新城区,被老百姓称作“工业园区”的地方,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南北两大区,北区位于火车站东南侧,面积为200公顷;南区位于县城新区东侧,面积为590公顷。经过3年的辛勤建设,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拥有企业(单位)6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41家。今年前11个月,新建、续建项目22个,完成投资18.6亿元。

看着淮滨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百姓们说,这得益于县委、县政府优化环境的有力举措。

倾全县之力 让集聚区硬环境更硬

由于淮滨地处淮河中下游,水患灾害频繁,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工业基础又非常薄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淮滨县不等不靠,凝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开发建设产业集聚区,走工业强县之路。从2007年至今,淮滨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先后筹集资金近4亿元用于集聚区建设,新修道路13.15公里,形成了“四纵五横”交通网络,使集聚区通车里程达到21.5公里,铺设排水管道26.3公里、排污管道10.5公里、自来水管道12.15公里、通讯线路26.3公里,新建电力开闭所一座,架设输电线路13.15公里,实现了“六通一平”和道路的绿化、亮化、美化,基础设施覆盖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同时,集中建设标准厂房4.36万平方米,方便了企业的入驻生产。目前,集聚区正在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为入园企业集中提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创新行政服务 让集聚区软环境更软

在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宽松的发展环境不仅具有“洼地效应”、“蝴蝶效应”,还具有“亲和效应”,不但能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汇流集聚,还能以商带商、兴商安商、强县富民。因此,淮滨县紧紧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深化改革,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四难”、“四乱”等问题。实行处级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全程代理服务制,集聚区所有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实施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实行责任追究制、一周办结制、企业25天宁静工作日和先审批后检查制度,着力建设有利发展的约束环境。推进诚信建设,完善、落实鼓励保护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诚信为本、守信光荣的诚信环境。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搭建融资平台,破解资金瓶颈。淮滨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等形式,先后成立了“淮滨县金财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淮滨县滨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累计为“龙海雨布”、“龙达麻纺”等入园企业提供担保贷款、融资1.1亿元,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强化内部管理 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面对外来投资企业管理水平不一的现实,集聚区聘请企业管理、质量管理和法律专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为企业规范运作、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年8月,集聚区帮助聘请质量管理专家到怡利达食品有限公司为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计量规则,深受企业好评。目前,该企业年产量已达2000吨,其生产的“怡利”食品畅销全国各地。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严把“三关”。一是入驻关,杜绝有污染、高耗能企业入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建设关,确保企业的规划设计合理合规,建设文明、规范、安全;三是生产关,集聚区与各入园企业签订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不但预防了各类事故的发生,还提升了企业形象。截至目前,淮滨在园区投入的基础设施计4.6亿元,工业项目投资14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97亿元,实现税收8100万元,解决就业17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