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办在孙铁铺镇江湾村召开农村改革调研座谈会 |
光山县政府县长文宗锋(左二)在寨河镇杜岗村调研 |
农村养老保险金发放现场 |
江湾村村民到该村农村土地合作社咨询“存贷”地业务 |
净居寺名胜管理区万亩生态茶园正实施机械化采茶 |
罗陈乡种粮大户刘正礼正进行机械化育秧 |
自开展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光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改革、创新、试验为主题,坚持“单项试验、综合示范、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按照信阳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巧做八篇文章,谋求六项突破,打好六场硬仗”,实施“点、线、片、面”带动,积极参与,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纵深推进试验区建设,掀起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高潮。
科学谋划,深化实施。光山县立足县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提出了试验区建设的“点、线、片、面”带动,“抓点连线、组线成片、以片促面”,在领导力量、部门支持、项目支撑等方面凝聚合力,分片打造几条精品线、示范带、核心区,凝聚闪光点,开发智慧点,打造精品点。重点培植100个农村改革发展综合示范点,在沿G312线、S213线、S338线和南循环线打造4条精品线;打造五个示范片:北片打造十里镇、寨河镇、孙铁铺镇、仙居乡以土地流转为主的综合试验区;县城近郊中心片打造以弦山办事处、紫水办事处、官渡河工业园区、槐店乡以城乡一体化为主的综合试验区;西南片打造文殊乡、南向店乡、晏河乡、净居寺管理区、泼陂河镇以豫南山水生态游为主的综合试验区;西片打造北向店乡、罗陈乡、马畈镇、殷棚乡以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综合试验区;东南片打造斛山乡、砖桥镇、凉亭乡、白雀园镇以文化引领为主的综合试验区。
敢打硬仗,攻坚克难。光山县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把市委书记王铁提出的“六场硬仗”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好金融创新升级、新农保扩面、城乡一体提速、农机合作深化、特色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示范等“六场硬仗”。“六场硬仗”内涵广泛、意义深远,但有的需要的资金量大,有的批准的门槛高,有的需要群众普遍参与。面对问题和瓶颈,全县上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不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打了六场漂亮的攻坚战、歼灭战。在金融创新升级硬仗中,争取市银监分局批准,农联社向社会募集资金9000万元,加快“社改行”步伐;在新农保扩面硬仗中,发动干部职工深入73个市、县、乡三级示范村进行宣传动员,使群众认识到新农保的好处,踊跃参与;在农机合作深化硬仗中,为青龙河农机合作社派技术人员,协调贷款,成功建起了青龙河育秧工厂;在城乡一体提速和新村建设硬仗中,优先解决新村建设用地,在规划、建设环节严格把关,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上予以重点支持,使一批农民新村迅速建成。同时,狠抓了标准化村卫生室的投入使用,通过租赁村卫生室或派驻村医等办法,解决了村卫生室入驻难问题。
完善机制,常态开展。试验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一个不懈努力的长期过程。为此,光山县、乡、村三级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保持试验区建设工作常态化、高效率运行。建立完善了交流、督察、保障、激励、宣传等五项机制,推动了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开展。重金兑现奖励,共拿出120余万元资金对试验区建设的先进单位予以奖励;与市考评奖惩办法对接,修订了县奖惩办法,使奖项和奖金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全县上下各方面的努力,在八项改革、示范村建设和建立保障机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八项改革突飞猛进
(一)农村土地流转规范提升。2010年,光山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23万亩,增幅为12.2%,达到75.92万亩,占全县农用地面积167.9万亩的45.2%。其中,流转耕地29.11万亩、林地40.78万亩、水面2.3万亩、其他3.73万亩。全县成立各类土地合作社112家,通过土地信用合作社“存贷”土地达7.89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10.4%。流转耕地100亩以上、林地5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329家,比上年增加78家,流转面积达32.4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2.7%。流转千亩以上的88家、万亩以上的5家,催生了槐店万亩油茶、砖桥陈乡村万亩茶叶和马畈观五玫小杂果等3个万亩种植基地,新培育千亩基地30余个,形成了油茶、脱毒红薯、无公害蔬菜、茶叶、粮油、水产养殖、小杂果、苗木花卉等多个优势产业示范带,加快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举办了3期土地流转暨土地信用合作社培训班,培训人员670余人,编写印发相关培训材料2000余份。对今年发生的土地流转,全部签订了由县统一制定的标准文本合同,条款完整、填写准确。对以往签订的合同,进行了清查、完善、规范。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机构主动服务,使农民存地安心、大户贷地放心,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制定了仲裁章程,建立了仲裁厅,配齐了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施,仲裁厅妥善调解了农村土地纠纷7起。县直部门、乡镇为流转大户在信息、技术、销售、信贷、税收等方面优惠支持,直接或间接扶持各类资金达1.8亿元。
(二)农村金融创新卓有成效。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截至10月底,光山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3071万元,较今年年初增长12%,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的比例为87%。农行发放联保授信、联户联保、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行业联保等各类贷款17705万元,建行对9位白金卡持有者首次无抵押发放信用互保贷款270万元,农联社以土地联户联保的形式向江湾土地信用合作社的29户社员发放贷款62万元。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3家担保公司担保额超亿元。加快建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农联社“社改行”已基本具备条件;申报建信村镇银行落户光山,已报建设银行总行待批;光山小额贷款公司已获批;农行在17个乡镇的村设立了信贷工作站;全县建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49个,其中,37个市、县两级示范村全部建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杜岗农村资金互助社已上报省银监局审批。今年县财政支农预算支出5600万元,较上年增长15.9%,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1.5个百分点。1月至10月,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10923万元,主要用于茶产业、养殖业、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为支持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县财政筹资950万元进行奖补和贴息。不断创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模式,据统计,全县有245个村开展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工作,资金总额3856万元,争取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285万元,目前已到位782万元。
(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光山县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0家,比上年增加119家,新增49%,入社社员3.7万人,带动农户10.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62%。其中,省级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12家、县级示范社50家,示范化率达20%以上。以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为龙头,新组建了弦山蔬菜、光山无公害蛋鸡、华英养殖、光山油茶等4家联合社,全县联合社已发展到5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发展13家,达到28家,其中市级示范社3家、县级示范社8家,示范化率达40%。建立了罗陈青龙河、弦山创新农牧、杜岗大别山生态科技等3个规模化育秧工厂,满足了4.5万亩机械插秧面积需要,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的6%。引导土地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对接,形成了13家“两社”合作的模式,涉及土地流转面积2.6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强龙头、建基地、富农户。目前,有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分别发展到8家、30家,其中达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已申报待批的2家,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正在报批的10余家。龙头企业带动建成生产基地27.6万亩,与5.2万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提升了农产品品牌,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完善。建立完善了农技推广应用、农机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村沼气建设与管理、农业灌溉及防洪排涝服务等6大服务体系,形成了“县有农技中心,乡有农技服务站,村有农技网点,组有技术带头人”的新型农技推广网络,对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殖场、大户“一对一”、“面对面”服务。加强了农业新型保险。全面完成了水稻保险投保和理赔工作。同时,组织华英养殖小区全面参保。
(四)农村社会保障创新进展。光山县新农保扩面工作在73个市、县、乡三级示范村全面铺开,并扩大到净居寺管理区和官渡河工业园区,实施新农保的达75个村,参保群众83869人,收缴保费846.95万元,受益群众19897人,并于7月1日举行了农民养老金发放仪式,反响良好,受到群众的欢迎;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改善了乡、镇劳动保障所办公条件,配备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实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工作、制度“六到位”,在市、县级示范村建设社区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者提供便捷服务;新农合工作顺利进行,今年全县参合农民620646人,参合率为93.12%,截至目前,共补偿116226人次,补偿金额4524.20万元,达到3万元以上的有19人,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配备救护车18台,开展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讲座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村卫生室的规范化管理,全县306所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备完成率达100%,县、乡两级奖补资金已全部足额兑现,所有村卫生室现已全部启用,1206名注册乡村医生赴省进行免费培训已结业三批,第四批正在培训中;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及各项保障措施稳步落实。全县有城市低保7286户、9685人,保障面达全县城市人口的9%。有农村低保23770户、33979人,保障面达全县农业人口的4.5%。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提高到145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标准提高到60元。有县、乡、村三级敬老院79所,规范化达标敬老院16所,孙铁铺镇王楼敬老院被省民政厅评为文明敬老院。有五保8452户,8740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987人,年供养标准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分散供养对象4753人,年供养标准1200元,五保集中供养率达45.6%。低保、五保供养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
(五)创业人才投身农业氛围浓厚。光山县从优化环境、营造氛围入手,为各类人才搭建创业平台。突出“引”字,借力发展。引进了CTC颗粒红茶出口加工项目和中联国际集团河南港联水产品加工项目;聘请省专家27名、市专家11名,以及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干部”、特岗教师计划,全年共引进人才298人,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致力“留”字,培育回归龙头。共吸引64名回归人才返乡创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如北向店乡大学毕业生金国银投资1100余万元创办金阳光纸业公司,年创利税300余万元,带动300余户群众致富。紧扣“用”字,盘活人才资源。通过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村科技特派员和成立科技服务团等措施,掀起各类人才创业热潮。县粮食局职工向勇注册成立四方植物油公司,年销售额逾亿元,罗陈乡实用人才刘正礼创办了青龙河农机合作社及育秧工厂,代耕土地6000亩。着眼“育”字,培养实用人才。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全年共开展各级各类培训班386期(次),培训人员38487人(次),提升了人才素质。建好基地,放大示范效应。新创建水稻高产、油茶种植、青虾养殖、茶叶高产4个示范基地,实现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互动双赢。其中,槐店万亩油茶基地,承担5个高新技术项目和10个科研课题,进入盛产期后,亩产油茶籽2500公斤,亩产茶油50余公斤,亩均产值近3000元,可解决800人就业。
目前,光山县共集聚各类创业人才1001人,新增创业人才314名,其中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21个,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165个,创建高效农业庄园60个,建立种植、养殖、加工等示范基地8个,实现了“发展有特色、试验有突破、人才带动有成效”的目标。
(六)文化引领农村发展主题突出。光山县着重彰显“让智慧之光溢彩光山”的文化引领主题,高端策划,搭建载体,成立了光山县智慧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光山县司马光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已分别注入资金500万元、400万元登记注册,着力实施“十个一”工程(即一人一园一馆一道一岛一村一歌一坛一片一奖),并取得较快进展。《少年司马光Ⅰ》26集动画片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黄金时段《银河剧场》播出,较好地宣传了光山;《少年司马光II》26集动画片完成了画面制作和配音;智慧园正在规划测绘,设计面积达34.5平方公里;中国茶具博物馆招商到位资金2000万元,已动工兴建;智慧大道一期工程已铺路面3.5公里;智慧村——豫南民俗文化智慧园已完成规划;公开征集了光山县歌词、曲,并进行了评奖;办好智慧论坛,举办了司马光文化学术研讨会、“中日韩天台宗学术对话”国际研讨会,扩大了光山影响;拍摄制作了《智慧之光·溢彩光山》4集专题片,成为对外宣传光山的智慧名片,在河南卫视、信阳电视进行了播出;以司马光教育基金会为依托,募集基金360万元,设立了“司马光学子奖”、“胡煦师范奖”、“邓颖超助学奖”等三个“智慧之星”奖项,并每年评选颁奖。围绕旅游立县,实施文化旅游项目带动。净居寺、王大湾会议旧址均已荣膺国家3A级景区,全县包括“十个一”在内的34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整体推进,有力地带动了产业发展。据统计,光山县有各类文化产业经营户1200余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200多个,从业人员1.3万多人,文化产业年经营额在亿元以上。文殊乡有花鼓戏等100多个班社,被省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上官岗村文化大院被省命名为文化先进社区、特色文化产业村。全县旅游产业各景点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旅游及相关收入2.19亿元。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1家农家书屋建设,新启动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3900场,选送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赴中央电视台参加《民歌·中国》的节目录制,组织创作了光山历史上机智人物李少的万行智慧叙事诗《大智者李少》。
(七)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光山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91.79亿元,同比增长13.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353万元,同比增长13.5%。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计完成110.18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农村投资完成23.28亿元,同比增长2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87亿元,增加值增长24.5%。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为加快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0元,比上年同比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同比增长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2.6∶1,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农村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以推进“1543”城乡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为总纲,重点突出农民新村建设。“1”即1个县城中心;“5”即县城近郊紫水、弦山、官渡河产业集聚区、槐店乡、十里镇5个乡镇;“4”即以县城为中心的312国道及寨新线沿线、光南路沿线、光马路沿线、光白路沿线4条辐射线路;“3”即以县城为中心的全县30分钟交通圈。新规划农民新村125个,设计建设12000户,总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总投资16.8亿元,新开工农民新村建设60个。目前,新建、续建农民新村达到200人至500人集中居住的60个;达到100户以上500人以上集中居住的14个;达到1000人以上集中居住的2个。农民新村当年开工建成率在30%以上,入住率在70%以上。全县迁村并村72个、空心村整治95个,共计3300余户,复垦土地1000多亩。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加大对县城、中心城镇、一般乡镇、农民新村建设投入,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民进入小城镇、农民新村(社区)享受更灵活的土地、就业、就医、医保、低保等宜农则农、宜民则民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2万人,同比增加10%。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6%,上升2个百分点。
(八)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光山县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并发挥89个非公经济党组织、21个新社会组织、48个外建党组织作用。通过以强带弱,强村上官岗村把弱村椿树岗村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椿树岗村启动了新村建设、粮食储备库、陵园建设三个项目。通过弦山商会引资,吸引佛山市强标陶瓷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光山建材大市场。通过“金桥”工程,晏河乡驻北京万泉公司党总支委员杨建起投资2000万元修建县东城北环路南沿工程,全县在外务工人员今年返乡投资近亿元;不断加强班子建设,不拘一格选人才。弦山街道横大路村张成全,通过“两推一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修缮了村小学和村办公室,全村面貌明显改观。组织实施了“第一书记工程”和“助手工程”,市直机关选派的8名干部和县直机关单位选派的27名干部分别到35个“双薄弱村”任职。目前,“第一书记”已申报项目172个,项目投资6700多万元,已争取协调项目95个,到位资金达1760多万元,成效显著;建立村级组织保障机制。足额兑现村干部工资,县财政在原拨付村级经费3万元的基础上拟再增拨1万元;改善村干部养老待遇,初步出台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意见;落实离任村党支部书记补贴政策,符合享受补贴条件的404人、65.16万元补贴款已下拨发放;推进民主管理。把“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从村级推广到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目前,全县通过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筹资修路200多公里、建设水利工程70多处、解决群众切实利益问题6000多件;实施“三联三推”活动。48个县直单位在与48个示范村和4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建中,为联建村党支部和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办实事、好事达140多件。
保障机制建立完善
自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光山县委、县政府建立健全了推进试验区建设的五项工作机制:一是交流机制。实行半月一上报、一月一交流、一季一点评、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评,开展多形式交流并相互评议打分,全年共开展交流活动20次,推动了试验区建设向纵深开展。二是督察机制。实行一月一督察,并将督察结果计入考评成绩,全年开展集中督察活动12次,促进了“点、线、片、面”带动和示范村五件实事的深化落实。三是保障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县直部门帮扶支持试点村制度。县级领导联系试点村,当名誉“村长”,县主要领导联系示范片,当片长;各部门在项目、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在资金支持上,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试验区建设贷款贴息,建立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制度,为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和资金支持。四是激励机制。科学设置年度考核评分体系,每年召开一次总结表彰大会,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完善措施,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把试验区建设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优先提拔、重用在试验区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干部。五是自身建设机制。加强县试验办和课题组办公室自身建设,县试验办配备专用车辆2台、电脑6台,专职工作人员8人,保证经费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确保了办公室的高效有序运行。县试验办全年组织了20多次交流评比、督察活动,印发文件、简报60余期(次)。各课题组办公室配备了主任、常务副主任和专职工作人员,办公设施和档案资料齐全。六是宣传机制。利用光山电视台、《光山通讯》、光山网等阵地,多角度、高频率地深化宣传,开办领导专访、工作动态、典型经验、方案解读等多种栏目,全方位、多时段、大篇幅报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政策和各类典型经验,形成浓厚的试验区建设氛围。在对外宣传上,坚持上大报、上大块、上头题,在市级以上媒体发稿8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媒体发稿20余篇、《农民日报》1篇、《河南日报》6篇、《河南日报》(农村版)8篇。光山县试验区建设的做法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央农办专程到江湾村调研土地信用合作社的成功做法,并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