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水,乃生命之源。对于水的依赖,城里的人,感慨颇多。尤其是夏季,一旦断水或停水一天,大家就着急起来。可是,对于农业而言,一旦水利变成“无利”就会出大问题。因为水关系人的吃饭问题,即是粮食的问题;而粮食总与水利密不可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针对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总体要求(据2010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兴水,列为第一位。
与全国形势一样,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十一五”,作为农业大市,我市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今年可望达115亿斤,稳居全国18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地级市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我市“三农”工作的显著成就,与多年来我市持续不断地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并夺取“红旗渠精神杯”不无关系,也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诸如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如何管理和使用,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责、权、利的划分等界定不够,一度出现农田水利工程建、管、用的脱节,一些地方暴露出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问题。曾有不少乡村干部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认为现在人员难组织,资金难筹集,水利工程没法搞了。当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够留守田地的农村年轻人急剧减少,农产品种植的“不体面”、成本的“增加”,以及种植的“供需信息不对称”,都使得高价格下的农产品供给日渐匮乏。况且,农户规模小、粮食价格低、浇地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客观因素制约着农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关键是要创建并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姑妄言之,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体制尚没有全面建立起来,更没有形成良性运行的机制。据了解,有些地方成立农民用水协会,调动了广大农户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渠道管护等方面的积极性。如,陕西省组建灌区农民用水协会400多个。所以,加快建立和培育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农田水利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则是当务之急。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7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尽管主题各有侧重,但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则是一以贯之的。笔者相信,“十二五”时期,魅力信阳之城乡上下对于水的依赖会更加强烈,因为水利是“农业强市”的基础,也是试验区建设的大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