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孔天然)2010年,浉河区农信联社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构建“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名区、商贸物流大区、生态人居新区”的思路,积极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当年净投放信贷资金5.61亿元,重点支持了辖区茶产业、林业、制药、饮食等产业的大力发展,其中,先后投入2.6亿元涉茶产业贷款,服务茶农“左连技术,右连质量”,扶持茶企业“上连市场,中连基地,下连农户”。目前,茶产业已成为浉河区的龙头产业,全区茶叶种植面积达40.5万亩,茶农3.4万户,涉茶人口达10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年产销茶叶约1500万公斤,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为“信阳毛尖”畅销全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担保方式,解决贷款难题。河南信阳五云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是目前河南省最大的集茶叶、板栗、银杏种植、加工、储藏、销售、科研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2009年6月,该公司与董家河镇集云村签订了《茶园流转意向书》,一次性支付茶园流转费用8000万元。经浉河区农信联社牵头,用评估价值2.163亿元的“龙潭”牌茶叶商标权作抵押,同时邀请了4家兄弟联社组成社团,为其发放8000万元贷款。用企业商标权抵押贷款,是全市农信社系统首例营销贷款的大胆尝试。推行林权抵押贷款方式。2010年以来,该联社运用林权抵押方式,先后向董家河镇、浉河港镇等茶叶主产区的161户茶农,累计投放贷款1665万元,支持茶农改良茶叶品种。推行茶农联保贷款方式。由于大部分茶农地处农村,有住房,无房产手续,无有效抵押物,该联社采取了茶农联保方式,即1户茶农贷款,由3户至5户茶农共同担保,既解决了茶农资金需求,又确保了信用社资金安全。推行茶产业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去年以来,浉河区共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38个,其中仅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就有25个之多。在信贷支持中,该联社注重强强联合,给予浉河区十三里桥乡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一次性信贷支持90万元,支持其推出了“信阳红”红茶系列新产品,丰富了信阳茶叶品种。

创新营销方式,支持茶产业发展。一是主动服务营销。今年年初,浉河区农信联社组织广大信贷人员,对全区的涉茶企业、农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特别是针对重点茶企业、茶农实地了解种植、加工、销售及资金需求情况,为以后的信贷营销作准备。该联社还积极推行“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基地)+农户+信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服务模式,为茶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加快发展步伐。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定点茶园和茶叶生产基地30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50万公斤,与该公司合作的茶农有2000户。今年3月,该联社一次性为其发放了贷款1900万元,支持该公司筹建羊山新区“文新茶叶新科园”。同时,向文新茶叶基地100户茶农发放信贷资金500万元,支持茶农生产、加工,从而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局面。二是实行贷款集中审批。该联社对茶农发放小额贷款,实行了“一次授信、分次发放、台账管理”的模式。三是提供“绿色通道”。茶产业贷款由于季节性强,时间短,周转快,该联社在办理过程中实行每笔贷款面谈面签,限时办结,阳光操作,开辟了信贷“绿色通道”。

创新管理手段,降低风险。一是强化风险管理。该联社加大贷款利率和贷款期限的管理力度,制止人为缩短贷款期限,造成贷款恶意罚息,增加茶农负担;采取“专人负责、台账管理、到期收回”的管理方式,明确专人监督资金用途,跟踪茶企业(茶农)产、加、销全过程,确保资金用得好、还得上。二是改进工作作风。该联社推行贷款公开监督制度,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公开监督电话,奖励举报人等方式,使信贷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有效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落实了信贷服务大厅和信贷专(兼)柜制度;推行贷款咨询、电话预约和贷款限时办理等便民措施。三是强化服务。一方面聘请农技员下乡为茶农培训,传授茶叶栽培、施肥和护理技术,培植“无公害茶叶”。2010年3月份,由该联社牵线搭桥,聘请了3名茶叶专家到董家河镇为茶农讲课。另一方面,帮助茶农改进和提高茶叶炒制、贮藏技术,对茶农购买小型自动炒茶机、茶叶保鲜柜等的资金需求,及时满足。浉河港镇茶农易某由于添置了炒茶贮茶设备,在茶叶产量不增加的情况,增收10000多元。该联社还大力支持建立销售服务体系,先后帮助浉河港镇等乡镇建立4处茶叶交易市场,累计向茶叶经销商提供收购贷款1200万元。

在浉河区农信联社的支持下,浉河区茶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全区茶叶年产值近10亿元,农民增收4亿多元。河南五云茶叶集团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龙潭”牌茶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信阳市文新茶叶公司的“文新牌”信阳毛尖,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绿茶评比大会上荣获最高金奖,在2009年“恒天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会上再次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