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提起信阳,人们有很深的印象。说坐在长途客车上打瞌睡,一阵颠簸把你摇醒了,那就是到了信阳;说到中原经商被骗最多的也在信阳;说土破旧、脏乱差还是信阳……如此评价,那是过去。
提起信阳,人们有很深的印象。在河南省乃至中西部地区,说经济发展后来居上的是信阳;说改革创新引领时尚的也是信阳;说城乡面貌又新又靓的还是信阳;说连获殊荣创造“信阳现象”的依然是信阳……如此评价,这是现在。
现在的信阳,不仅创造了“信阳现象”,还创造了“十一五”的辉煌。短短的5年时间,信阳“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成见,赢得了令人心悦诚服的尊重!
“十一五”期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按照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跨越,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由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的三大目标,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大发展、大跨越的热潮。在水灾、旱灾、雪灾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逆势而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魅力信阳雄姿初展——农业实现了大发展,粮食产量连续4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用占全国0.3%的耕地生产出了全国1%的粮食;工业实现了大提速,一大批投资上亿元、几十亿元的企业落户信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6.14亿元,增长14.3%,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城镇投资增势强劲。2004年至今,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亿元,是前20年的总和……
弹指5年间,辉煌不等闲。信阳先后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等殊荣。一个不沿海、不沿边且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城市,连获3项冠以“中国”的殊荣,这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属凤毛麟角。国家及省内外媒体称这种奇特的现象为“信阳现象”;国家及省里有关领导对“信阳现象”进行调研并予以肯定;省内外专家学者、巨商大贾、贫民百姓对“信阳现象”一致称赞……对此,市委书记王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现象确实出乎信阳人的意料之外,却又在信阳跨越发展的情理之中。
“信阳现象”确实来之不易。这其中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的睿智决策,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精神和实干激情。因而,用宏观视野来检视5年来信阳跨越发展的历程,从中梳理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对信阳乃至中西部城市的继往开来有所启迪——
信阳的发展,是因地制宜的发展。信阳本身就是一个山水相宜的生态城市、红绿相间的旅游城市、人文厚重的文化城市……信阳依托优势,全市上下集中精力开展六城联创——38公里的浉河景观带,“五化”工程的城市美化,全年300多天的二级以上空气质量指数,4块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六城联创创出了新区新、老城靓、乡村美、人心畅,创出了“城在林中坐,水在城中流,楼在园中立,人在景中行”的魅力信阳,创出了外商投资云集信阳。
信阳的发展,是放大特色的发展。特色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经济效益。信阳是“江南北国,北国江南”,是红绿相间的“红城”和“绿城”,是中国绿茶之都。围绕特色,做足文章。信阳深挖人文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产业品牌;连续举办了18届茶文化节。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谋划,做大、做精、做美、做亮特色。商城县的“让桂花香醉商城”,固始县的“让根亲文化扬名固始”,新县的“让将军之光永远辉煌新县”,潢川县“让华英富庶潢川”,上天梯管理区亚洲第一的珍珠岩产业,浉河区的绿茶飘香……一个个特色产业集群日益凸显,并逐步焕发出潜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阳的发展,是规格高企的发展。高标准是最大的节约,低标准是最大的浪费。信阳立足现实,谋划长远,倾力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为此,信阳跳出旧城建新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一座建筑风格多样、现代化功能完备、布局结构合理,集行政、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羊山新区,光彩夺目地耸立在世人面前;一座以工业为主导、产业为动力的信阳工业城正在崛起;“南有博鳌,北有鸡公”的鸡公山将再度焕发生机……高规格定位,必将成为信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信阳的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发展不是“一条腿走路”,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这个既定目标,市委、市政府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安定、乡风文明、生活舒适、政治清明,全面塑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磁力信阳、活力信阳、魅力信阳。
信阳的发展,是创新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市委书记王铁说,一定要坚持“理念上吐故纳新,制度上破旧立新,举措上改革创新”。在创新上想点子,在可持续上做文章,就有了全国首创的河南省农村改发展综合试验区,就有了位居全省第二的信阳工业城等15个产业集聚区、175个产业集群。
信阳是在国家实施战略转移并向中西部倾斜的大背景下,前瞻性地抢抓机遇快速发展起来的。信阳的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市情,因地制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来的,因而,才成就了跨越式发展的“信阳现象”,才赢得了令人尊重的“信阳现象”。而当一个个案成为一种世人瞩目的“现象”的时候,“现象”也就成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经验,乃至规律了。“规律”虽不敢当,“现象”却弥足珍贵。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地放大起来,创造地发展下去,“信阳现象”一定会结出更加健康饱满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