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微博成骂场,是不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总体上,我不认为是。

140字,作为一个思考表达单元,经常是不够的。抬杠者除外,我也知道有几十字的名篇,有几十字的格言,几十字的诗歌更多。

140字,作为一个信息告知单元,不少时候是够用的。告诉人们一件事情的基本情况,往往还用不到140个字。

140字,作为一个情绪表达单元,绝大多数时候是足够了。情绪上来了就抒情一大篇,那是专业写作,不是日常生活的表达样式。

微博的长度,决定了它的用场,不是表达思想,而是告知信息,或者表达情绪。在微博里搞条分缕析,搞演绎论证,搞高头讲章,那是不合适的。同时,在微博里摆太正的POSE,也是不合适的。微博是信息的海洋,尤其是情绪的天堂。

碎片化是必然的。140字,是一个碎片的尺度。哪怕作为信息单元,这里面不可能包括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只能包含简单元素。情绪,正好就是主观化、即时性的碎屑,情绪表达与微博结合在一起,可说是一拍即合。

与MSN、QQ之类社交工具不同,微博是一种私人掌握的广域即时交流,而非纯粹的私人在线模式。你不是通过微博聊天交谈,而是通过微博进行广播,你在哪里广播自己认为可以广播的私人消息,以及各种感兴趣的东西。但这种广播不被视为正式的,对于个人来说,正式的网络发布平台往往是博客。

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处于地域遥远、心理陌生同时在线关系上相互紧迫的近距离状态,这是网络生活的普遍特性,交互因此往往不是基于理解、讨论或理解的愿望,而是匆忙“路过”基础上的只言片语。微博更是将发布者自身碎片的表达,加强了即时性、非正式、脱口而出、直觉反应的交互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微博会出现更多的虚假信息和骂人短语。

然而,微博上有更多的骂人文字,仍然不是需要太忧虑的问题。

不值得太忧虑,一是因为微博表达的非正式性。非正式性,意味着人们在此更无修饰,更加随意,但人们在正式的社会生活中,未必就是如此。

不值得太忧虑,二是因为微博很容易被作为情绪窗口,情绪内容在骂人文字后面,那些情绪内容是真实的,更有关注价值。你不能从一个专门的情绪容器中,得出这个社会缺乏理性的结论,正如你不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科学原理。微博中有太多的情绪表达,并不表明人们实际生活也是情绪化的。

不值得太忧虑,三是因为微博不会成为交往的主要方式。人们还是在真实的生活空间中交往,即使在网上,人们也往往更着重于使交往“实际化”的方向。

当然,你还是可以说,有那么多人习惯于用骂人来表达情绪,甚至以骂人的巧妙来表现其智力水平,表明社会的文明水平是不够的。这我无法辩驳,不过世界上是否有哪个国家文明到了一般人情绪发作而不骂人的水平,我还是存疑。网络不是精英的特别工具,为每个会写字的人拥有,从人数上来说,普通人的数量更多,普通人未必能够拥有最大的文化权利,但确实能够拥有更多的发言数量。

微博的一个好处,是使写话和发表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前所未有的平面化,前所未有的随意化。在这里,那些众所周知的人物,也以比任何场合更随意的方式表现自己。大家都在一个高度上飞,有利于脱去公共人物的光环。名人也骂人,这没什么奇怪,只要大家不赞赏其骂人行为就可以了,但不是名人一骂人,就是塌了天。

维基解密中可见,国务文件其实也不是那么雅驯的,虽然公开发布文书时总是堂皇得很。公共人物在微博中与普通人对骂,没什么大不了。一个社会,原本要把所有人当普通人来看,公共人物固然要接受更多的审视,但如果他经不起审视,自然倒掉,这就像企业有生有死一样。总而言之,微博没有必要规范成高尚的文化场所,它本身就不是这样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