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大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当下用《礼记》中的这句话来形容浉河区在文化建设上不断求新求变再贴切不过了。让城乡焕发活力,让特色得到张扬,让心灵受到沐浴,用文化的暖流奏响和谐乐章是浉河区确定的“让茶香溢醉浉河”主题理念的内涵。近年来,浉河区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积极谋划、打造、创新各项文化事业,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打造文化新载体,拓宽文化辐射领域,从而进一步弘扬了以茶为特色的浉河文化,提升了城市品位,展示了魅力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项目新,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为魂,项目给力。”这是浉河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区委书记霍勇说:“上新项目,启动‘文化引擎’,使之成为推进以茶为特色的文化建设、增强区域软实力、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浉河区把项目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载体。今年以来,浉河区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实施“一园、一台、一亭、一漂、一塔、一寺、一歌、一课”“八个一”工程,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倾力打造《浉河周报》、浉河电视频道宣传文化两大平台。投资5000万元的金牛文化公园是全市第一个荟萃茶艺茶道、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的大型茶文化旅游景区,年底前正式向游人开放。琵琶台和龟山亭分别投资2000万元和800多万元,延续信阳“老八景”文化遗风,展现了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五道河漂流项目投资1.3亿元,建设生态漂流项目,围绕茶乡秀美景色和豫南特委旧址等革命遗址开发旅游项目。为进一步探索茶文化精髓,挖掘旅游资源,该区全面启动车云山茶文化园和观音寺项目。其中,千佛塔修缮工程已开工建设,上山梯道正加紧施工,观音寺天王殿已建成。今年,浉河区成立新闻中心,创刊出版《浉河周报》,并于6月初正式开播浉河电视新闻,大大鼓舞了干群建设魅力浉河的信心。

载体新,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美丽茶乡,浉河在歌唱。春风吹绿了浉河两岸,鲜花盛开遍地芳香……”一首《魅力浉河 美丽茶乡》向人们倾诉申城儿女的豪情,唱颂茶乡的风雅姿容,感怀这块热土的厚重,领悟豫风楚韵的神韵,将歌声送到社区,把银幕挂到田间,让百花回报沃土,用艺术奉献给群众。不断创新文化载体,丰富和活跃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是浉河区发展文化事业的着力点。“日子现在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想看演出到羊山新区百花之声,想跳舞、听民歌、唱红歌,随便哪个广场都可以。”在浉河区街头巷尾经常会听到群众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

浉河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文化“和谐之风”。广泛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传播茶知识,成为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今年以来,全区组织开展了“民歌飞扬、唱响信阳”文艺展演等活动,在百花之声成功举办了浉河区专场晚会和7场文艺展演活动。此外,中心城区各办事处和区直相关单位每周在天伦广场、红军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广场活动,在乡镇农村实施电影放映工程,共开展文艺演出138场,放映电影2208场。

(下转第二版)

文化涵养城市 文化张扬魅力 文化润泽心灵

(上接第一版)

设施新,公共体系逐步完善

“为民、靠民、惠民”是浉河区创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全覆盖、全方位、“一个不能少”是浉河区发展城乡文化事业的着眼点。

浉河区紧紧抓住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强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群众能够享受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目前,全区已建成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第一批5万元的配套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其余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已完工;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1个、村级服务点157个;建成农家书屋49家;投资100多万元对区文化馆、图书馆进行改造,设立舞蹈厅、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阅览室各1个;争取到9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5个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项目;40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10个体育健身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机制新,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以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作为前提的。浉河区致力文化事业长远发展,全面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还专程到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县新县进行调研学习,并在对全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情况进行详细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目前,电影公司、人民立体声影院转企改制工作和曲剧团改制工作已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也组建完毕。文化引领生活,精神铸就品质。浉河区依托信阳毛尖名茶飘香和中心城区文化繁荣的区域优势,谱写了特色文化新篇章。

如今,文化已成为浉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区长邵春杰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试看今日浉河区,文化魅力正日渐散发其迷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