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加快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跨越……”2006年年末,市委书记王铁在市三次党代会上响亮地提出: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为建设魅力信阳而努力奋斗!

自此,建设魅力信阳的主旋律贯穿“十一五”。这5年,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历史性节点,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800万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5年,我市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这5年,信阳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困难、改革发展、奋力拼搏,成就辉煌。

农村经济大发展

“十一五”,作为农业大市,我市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今年可望达115亿斤,稳居全国18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的地级市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同时,全市茶园扩大到150万亩,年茶叶产量近4万吨。今年,在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倡导下,我市开始发展红茶产业,“信阳红”声名鹊起,全市8个主要产茶县区、24家红茶企业今年生产了50万公斤“信阳红”,产值逾2亿元。如果说是观念的创新催生了一个前景光明的新产业,那么其中必定蕴含着改革的丰富内涵。

改革大潮澎湃,农村活力迸发。2009年以来,信阳广大干群围绕“八篇文章”和“六项突破”,统筹城乡发展,在改革、创新、实践中初现曙光,农村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探索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实际问题,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第一”——

潢川县爱国村首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浉河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光山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银行”;罗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平桥区村卫生室模式引人瞩目……活力奔涌的试验区结出硕果:死钱变活钱,小田变大田,村庄变城镇,农户抱成团,新农村建设迈入新天地。

“春江水暖鸭先知”。当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的新期待,大力推进“华英农业”富民计划。此外,200多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实现劳务总收入190亿元。

文化事业大繁荣

“千年不老的名字,万年不变的美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片传奇的故事,豫风楚韵的魅力……”伴随着《信阳最美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创意产业推动了文化创新——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渐入佳境。目前,以港中旅、山东志高、上海文广等为代表的实力企业相继落户,迎来了鸡公山试验区成立以来的投资高潮,一个颇具潜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区呼之欲出。

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省设立10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我市就占了2个:一个是新县,一个是鸡公山。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型电视宣传片《豫风楚韵·信阳》、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电视剧《大唐儒将开漳圣王》以及书籍《郭丁香》等,都为塑造信阳形象作出了贡献,为信阳经济发展赢得了信心、实惠和口碑。我们欣喜地看到,人才是文化的第一要素。市委强调“在重视人才上不糊涂,在培养人才上不懈怠,在选拔人才上不拘格,在留住人才上不小器,在引进人才上不短视。”正是有了这样的胸襟与气魄,信阳打破了束缚文化发展的不合理机制,抢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先机,激发了文化创造力,推进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激活了文化发展的“一池春水”。文化塑造形象,文化提升品位,文化陶冶精神,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动力、磁场,在魅力之信阳一一得到佐证。

工业经济大提速

“十一五”,改革成为信阳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市坚持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大多数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初步形成了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食品、电力、纺织、建材、医药等八大支撑产业,加快了推进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的跨越——

总量增加结构优。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119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到332亿元。今年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85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工业增加值170亿元,同比增长22%。2006年年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8.0∶39.4∶32.6,其中八大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3.5%。到2009年年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4.3∶41.8∶33.9,八大优势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

规模膨胀效益升。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市重点工业项目分别达到77个、106个、108个、115个,共完成投资210亿元。今年1月至9月,全市总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已开工建设150个,今年计划投资83亿元,53个项目9月底已竣工投产,完成投资69亿元。同时,在全省180个省定产业集聚区中,信阳市拥有15个,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6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8亿元,利润38亿元,集聚态势凸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到760亿元,利税增长到71亿元。今年前8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99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税57亿元,同比增长17%。2009年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2.45%。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5.54%,节能降耗明显。

“十一五”,全市工业经济在改革的引擎下锐不可挡,成为财政收入增长、发展加快的源动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预计“十一五”年均增长在20%以上,全市地方财政一般收入由“十五”末的1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亿元,今年将突破30亿元,5年间收入翻一番还多,有效地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不仅是文化事业、农村经济、工业经济,还有干部作风建设、六城联创、关爱女性行动、干部选拔任用的“五个常态化”……这一切,无不是改革带来的成果!

纵向比较,信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快速崛起之势。展望未来,市委书记王铁豪情满怀:“‘十二五’期间,信阳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先行先试,强力赶超!”是啊,“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十一五”的实践表明,作为一场伟大革命,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试验区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才能让魅力信阳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