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能起到支撑作用,还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实践证明,靠人才引领和带动发展,是一条越来越宽广可行的发展路径。从长远来看,加快浉河区的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
全市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浉河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创新支持人才投身试验区建设机制,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更高的眼界、更广的思路、更宽的胸襟,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该区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运用灵活的机制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工作以用为本的原则,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使各类人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各得其所。2010年,该区新增农民技术人员参评职称数40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2%,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完成1690人,开展送医、送教、送文化、送科技等各类下乡活动200余(场)次,群众累计参加各类涉农培训10万余人次。全区各类人才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组织475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9%。同时,该区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大力开展引才引智活动。该区浉河港镇被省外专局批准为全省首批18个“一乡一业”引智示范基地之一,引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建立完善了人才示范基地20家,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用才,就要育才,就要通过全方位的培训,不断提升人才在改革中的作用
培养与使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只有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才才能充分就业,学有所用,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近年来,浉河区委、区政府把培育人才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从抓培训入手,注重从农村人力资源中挖掘人才。采访中很多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所谓的人才匮乏,主要问题是人才不能才尽其用。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为此,浉河区在抓人才培养上,一是突出特色扩大培训。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茶产业“6316”振兴工程,即到2015年,全区生态有机茶园面积发展到60万亩;实现茶叶年总产量3000万公斤,其中绿茶产量1500万公斤,红茶产量1500万公斤;涉茶经济效益达到100亿元;茶叶亩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围绕这一奋斗目标,由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办牵头,整合农业、教育、人力资源、农业开发扶贫、工会等各方面的资源,重点突出茶产业,由区茶办具体组织,多家涉农机构参与,启动了浉河区史无前例的“10万茶农大培训活动”,累计投入培训资金50多万元。该区在12个涉农乡镇分别召开了茶产业人才培训动员会,分管领导亲自到各乡镇作动员报告。通过专家集中授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协会合作社现场培训,制作软件、光盘,分发资料等形式,全区累计培训茶农8.3万人次,培养了70000名茶园管理能手,6万名采茶能手,2万名红绿茶制茶能手,为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依托载体强化培训。根据建设特色农业名区的总体要求,该区创新工作机制,紧紧依托“五位一体”党建模式,将人才示范基地建在协会上,精心挑选了董家河镇红茶生产基地、集云茶叶协会和十三里桥乡甲鱼养殖协会、东双河板栗冷藏协会等20家具有特色示范带动作用的协会,作为该区的特色农业人才示范基地。(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