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左三)在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左一)、息县县委书记张富治(右二)、县长余运德(左二)、县委副书记杨德付(右三)的陪同下看望慰问李楼村敬老院群众。夏堂名 摄
合作社农机集体作业。 夏堂名 摄
息县第二届农民运动会开幕。 裴 磊 摄

□冯 莉 时秀敏 马 童

“‘天下第一县’欢迎您”,进入息县境内,这句别具一格的广告语就向四海来宾传达出了息县人的自信和热情。

这句充满自豪的话语里,展现了息县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3100多年前的息国、2700多年前的息县,一脉相承,生生不息。遍寻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找不着第二个建县以来朝代更迭不变其名、归属屡易不改其治的县制。因为古老,因为永恒,息县毫无争议地戴上了“天下第一县”的桂冠。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志虑忠纯的息州儿女殚精竭虑,自强不息,让古老的息县青春焕发,日新月异。

最闪亮的还是最近这5年:工业招商引资创大业,农业蓬勃发展百业兴,城建日新月异展新姿,教育人才辈出铸辉煌,文化浓墨重彩写华章……息县,舒展出蓄势勃发的发展之美!

“息县速度”催生工业新崛起

11月28日,由澳门合德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河南省合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试产运营。该项目年产12万锭纺织,将成为息县最大的外贸出口型企业。然而,谁会想到,这个总投资9.8亿元的项目从今年信阳茶文化节上签约到运营试,仅用了7个月时间。

这就是“息县速度”。

“息县速度”绝不是息县人的自吹自擂,而是天南海北来息县投资创业者的共同体会。一个又一个招商项目的洽谈、签约,一个又一个亿元工程的落地、建设,息县无处不突出一个“快”字!

关于“息县速度”,有着许多真实的注脚:江苏客商付同波投资的息都实验学校从建校到招生仅用了半年时间。正在息县邻县考察办学的江苏客商吴国荣通过付同波了解到息县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果断决策投资息县。7个月后,一所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学校与息都实验学校比邻而居,再次创造了当年建校当年招生的奇迹。

今年8月13日,息县县委副书记杨德付带团到福建福马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商务考察;8月15日上午,福马集团董事长助理王宏兹先生一行赴息县考察;下午,息县召开招商引资工作会,专题研究合作事宜。首次到息县的王宏兹先生对“息县速度”有了最初的感受。三个多月后的12月1日,福马集团董事长柯永开先生亲临息县,与县政府签订了福马食品产业园项目框架协议,拟在息县产业集聚区上马“息县福马食品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亿元。

气势磅礴的大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息县急切奋进的足音清晰可闻。

然而,时间倒退几年,息县因为全市县域经济工作观摩会上没有看点而去看麦田的尴尬犹在眼前。

2006年,息县新一届县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决策,果断提出“工业兴县、工业富县、工业强县”、“力争经过3年至5年的努力,使息县由工业小县变成工业大县”的战略目标!

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县委实施内外两手抓。内抓一批老工业企业的重组改造,使原有骨干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外抓招商引资工作,下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坚决啃下招商引资这块“硬骨头”,吹响了创造“息县速度”的号角。

县委、县政府的强大执行力是“息县速度”的坚实后盾。

今年年初,息县20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招商引资“零投诉承诺书”。来息投资的企业不直接和相关职能部门接触,而由息县企业服务办公室“一站式”代办项目建设的各项手续。此举是谓“零接触”。

每年的民主测评则为全县各部门带上了“紧箍咒”。今年,息县又把职能部门执行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一周办结制”纳入民主测评范围。

还有一个“撒手锏”是“三级三色”督查令。对县委、县政府的每项工作决策和部署,县督查局都逐项进行分解,建立督查台账。对未按时限要求完成督办事项的单位,分别下发黄、橙、红“三级三色”督查令。

“息县速度”把息县推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不仅“新中国60年最具投资价值县”、“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和“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县”等桂冠纷至沓来,而落在黄土地上的成果也是沉甸甸的。在信阳市第一季度招商引资考核中,息县位居第一。今年上半年,息县共签订合同项目49个,合同金额35.05亿元;落地项目34个,落地金额29.486亿元。作为全省首批重点管理扶持的175家工业集聚区之一,息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52家,成为息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息县模式”带来农村大变样

农民住进和城市人一样的社区,过上了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不同的是他们享受着土地的福利;告别了“打坷垃”式的农业生产,种田不断地生出新花样,土里一样能刨出现代化生活。这就是在试验区建设中,“息县模式”催生的新农村。

仅仅5年前,先富起来的农民在县城买套房还是一种奢望,而今,城里人更羡慕农民的住房了。情况并不是“乡下空气更清新”这么简单。

乡下人曾眼馋城里人出门方便,因为他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眼馋城里人买东西方便,到处是商场超市,就连看病,他们也得时不时地到城里。这一切都只是曾经了,息县的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这一切。

息县的李楼、董围孜等新村,学校、养老院、医院、超市、垃圾中转站一如城市社区,耕作的机械则集中存放在农机合作社,农民们轻松地生产生活。截至2010年10月,全县近半数的自然村开始建新村,有68个新村形成社区生活,占全县1/3强。

乡下人对城里人用自来水眼馋要少得多,当“喝脏水”被提出时,农村人很难理解也不敢相信他们竟“喝脏水”一些年头了,这要从每家每户的水井说起。

自给自足的年代,各家的水井是相对安全的,工业和养殖业迅速发展后就不同了,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成了“脏水”,告别“喝脏水”成了一件大事,而且解决得很快,很彻底。仅以2010年说,息县就投入5000多万元,帮助10万余农民喝上深层地下水,加上前几年的投入,全县农村基本消除了“喝脏水”现象。

土地曾是农民永远也离不开的根,今天息县的农民一多半已不再“土里刨食”,他们带着土地福利开始像城里人一样工作。

杨店乡何若明家有5口人,现在他把17亩责任田全部都存入了当地的“土地银行”——联丰土地信用专业合作社,从这里每年领回8250元的“利息”,而且每年政府的种粮直补款1500多元仍然是他的。何若明到村子里的一家米厂做工,妻子收拾家务之余也做些零工。“我生活得很满足,”他说:“没有打算过要回土地自己耕种。”像何若明这样的农民在息县占半数以上,不同的是他们中有的人到外地务工,有的人到县城里新建的工厂做工。

流转出来的土地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种粮大户手中,当下,息县100亩以上的种粮户就有500多家。他们集约使用土地,不断种出新花样,成为新时期的“专业农民”。

同是杨店乡的农民王保明家有7口人,转包了272亩连片的土地,购买了几台政府补贴的大型机械后,他开始做种粮专业户。单是把不必要的田埂拆掉,就增加了4亩以上的实际种植面积。而且,机械作业效率更高,他的几台机械还有空闲给别人干活,买农资和卖粮也比小户种植更有优势……一年下来有接近20万元的收入。

农业效益好起来,按农民的话说“地金贵了”,如何得到更多的土地、使土地利用更有效成了自然的需求,土地整理和改善生产基础设施应运而生。建设新村社区的同时,无人居住的旧村庄纷纷被整理复耕,以杨店乡而言,一年多的时间就因此而增加了1600多亩可耕地。

随着空心村的复耕,生产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地适时进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水利设施都已老化,一家一户的种田,修整的也少。”息县水利局的申玉光说:“结合连片种植的实际,水利部门在修整生产路和旱涝保收灌渠上投入比较大。就试验区建设算起,不到两年时间,这类投资合计接近6000万元,应该说更合理地配置了土地。”

种粮大户们在经营传统农业之余,越来越多地开始了特色农业的经营,他们开办专业种植合作社,在息县特产上做文章。项店镇的香稻丸、曹黄林乡的小香瓜、路口乡和彭店乡的西瓜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全县由国家注册和受理的农副产品商标已有10多个。其中,项店镇的香稻丸在10年前曾濒临绝种,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挽救了这一河南名产,集中连片种植,生产出每公斤零售价高达188元的“息香”牌天价香稻丸,稻壳都可以卖到4元钱一斤。

“息县现象”奏响文化最强音

今年8月31日,中央驻豫媒体、省直新闻媒体“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宣传报道采访团深入息县采访。9月11日,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欢乐中原行”走进息县演出。9月17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集中报道采访团再次来到息县。

采访团观比赛、看大戏,逛县城、进新村,感受、探寻、思考,把对“息县现象”的解读付诸笔端:群众文化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流行文化元素被内化出县域特色,先进文化影响多元化、常态化。这,就是创新文化之“息县现象”。

每天下午,在谯楼广场开唱的“满堂红大戏台”被誉为“息县的梨园春”。它是由退休干部组织创办的业余戏曲文艺演出队,演员们都是全县的戏曲票友,其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18岁。

这是息县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

每月一期的“濮淮风情”广场文艺演出搭起了万人参与、万民同乐的大舞台,被称为“息县的同一首歌”。自2007年开办以来,“濮淮风情”广场文艺演出共举办了30场专题晚会。

每年一届的“唱响息州”卡拉OK大赛被誉为“息县的星光大道”。在去年的“唱响息州”卡拉OK大奖赛上,327名选手参赛。从海选、晋级赛、复活赛、半决赛到总决赛,15场赛事场场精彩,盛况空前。一个个“民星”从这里诞生,一批批文艺人才在这里成长。

2009年12月,息县农民开天辟地般参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运动会。全县20个乡镇代表队523名农民运动员参赛。运动会融体育竞技性、活动趣味性和广泛参与性为一体,开信阳市农民运动会之先河。今年8月31日,息县第二届农民健身运动会又在谯楼广场拉开帷幕。

“百姓大讲堂”是息县响当当的文化品牌。通过每月邀请一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座,架起专家学者与人民大众面对面沟通的桥梁。自2008年7月开办以来,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熟悉和喜爱。两年多来,先后有30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息县开讲。如今,息县的干部群众把聆听专家讲座当作一种时尚,一种精神追求。

文化是一种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息县独特的文化现象,奏响了文化促和谐、文化促发展的最强音,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崇尚干事、争相创业、敢与高的比目标、敢与强的比干劲的浓厚氛围。

“息县经验”彰显社会大和谐

“十一五”期间,息县由“河南省信访重点监控县”,一跃成为“全省集中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工作先进县”、“全省平安建设模范县”、“全省信访工作显著进步县”。省信访局领导来息县调研,称息县信访工作创造了一个奇迹,誉之为“息县经验”。

“息县经验”是息县为政者倾情民生的结晶、是息县社会大和谐的彰显。正如县长余运德所说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打开实事记录本,民生改善,民心凝聚,社会和谐,无疑是息县“十一五”期间跃动的最温暖人心的音符。

5年前,息县城区没有像样的活动场所。仅存的一个文物古迹“明代谯楼”,也被四周的破旧房屋淹没。2006年,县委决定,搬迁机关,开辟广场,给市民一个放松心境的休闲场地。短短3个月,占地100多亩的谯楼广场建成了。如今谯楼广场已经成为息县的人文景观,天天乐、周周变、月月新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兴起,形成了独特的息县文化现象。

“宁愿苦干,不让人民苦熬;宁愿作难,不让历史责难!”面对息县城市建设的滞后局面,县委书记张富治的话如重锤敲响鼓,拉开了息县大打城建攻坚战的序幕。

短短5五年间,城区面积由原来的12.5平方公里扩大为现在的25平方公里,翻了一番,建成区面积达到20多平方公里;有近80个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20亿元;廉租住房率先在全市启动抽号分配……

道路疏通血脉,绿化扮靓面容,水库装点明眸,蓬头垢面的旧息县早已躲进记忆。今日之息县,处处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息县人对息县教育的变化同样感受深刻。

2006年以前,息县教育基础差、质量低、优秀教师和学生外流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县委书记张富治那句“我们可以不要眼前一时的政绩,可以把其他工作暂时放一放,也必须全力办好教育”振聋发聩的呐喊,息县全县范围内的“教育大整顿”迅速展开,也拉开了全县教育大打翻身仗的序幕。

“十一五”期间,息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265名中小学教师和260名特岗教师,其中高中教师500多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优秀人才42名,全部充实到教学一线。

县委、县政府连续4年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评选出40位“名牌教师”,并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5000元的奖励;对高考贡献大、质量提升快的一高、二高、三高颁发嘉奖令,并分别给予5万元的奖励。

对比更能说明问题:2006年7月,高考成绩公布,息县本科进线不到700人,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2010年7月,息县高考本科进线2369人。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位次。这是多么惊人的变化!

无独有偶。息县曾经比较落后的交通状况同样让人记忆犹新:全县农村没有几条像样的公路,白店、临河、东岳等乡镇道路损毁严重,交通几近中断,遇上下雨天,人们只能提着鞋子步行。而已经实施的村村通工程也多为“断头路”,项目实施了,乡村的交通状况却没有根本改善。

“十一五”期间,息县公路建设总投资达26.786亿元,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填补了历史空白,干线公路全部实现二级化,县乡公路改建过半,全面实现了全县344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形成了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和高速公路、铁路交织的交通路网,为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的息县人民依托一条条平坦的康庄大道,正一步步迈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息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医不起”的现象曾经相当普遍。

2006年11月,息县主动请缨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4年来,全县新农合参合率从最初的80.76%提高到2010年的99.24%,新农合政策已经深入民心。息县新农合在实施中也日臻完善科学:实现了住院统筹和门诊统筹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慢性疾病补偿机制,将农村常见的9种慢性疾病的门诊费用列入新农合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外建农民工定点医院,实行异地参合、异地就医、异地补偿,先进经验在“世行贷款/英国赠款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项目”即卫十一项目第三次国际联合督导会上作经验交流。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求的“老有所养”的“大同”之境,也在息县变成现实。

“十一五”期间,全县从仅有1所村级敬老院发展到41所乡、村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从0.06%到50%,息县完成了又一次飞跃。

在息县项店镇李楼村敬老院,绿树环抱着宽敞洁净的四合院。一个个精神焕发、笑容满面的老人,或聊天,或打牌,或看电视,时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好啊!不愁吃不愁穿,有人做伴!经常有领导、学生来看我们,村里的文艺队也来这儿演出,院里还给我们零花钱,一个月30元钱,我们都没地花。穿衣吃饭不掏钱,头疼脑热吃药也不用买,我都存了好几百块了。这里就是俺的家了,在这里俺们过得都很开心。”这,就是老人们共同的心声!

民生改善的每一小步,都是迈向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步。惠民工程如一缕缕春风,轻拂在息州大地每一个人的心头。如今,这片独具魅力的大地上,更多的转变正在进行,更多的攻坚正在发力。我们相信,息县,这个古老的“天下第一县”会愈来愈青春勃发,愈来愈靓丽多姿!

河南省合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马 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