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成兆本
今年以来,商城县河凤桥乡黄畈村利用5.8万元奖补资金高标准新修了两公里的村组水泥路。日前,财政部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黄维健深入商城县调研“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情况时,充分肯定黄畈村“用小钱办大事”的做法。
记者被上述新鲜事所吸引,于日前赴河凤桥乡实地采访。“我们今年干了很多事:整修了多年失修的两口大塘,新建了农业科技服务站、新修了村小学教学楼……”黄畈村党支部书记沈宝荣自豪地说。据了解,拥有3万多人的河凤桥乡辖18个村,有3万多亩耕地。今年以来,该乡抓住我省实行“一事一议”奖补的政策机遇,广泛宣传,尊重民意,严格程序,尽力而为,全面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政策,共争取财政奖补资金97万元,筹资69万元,社会捐资80万元,新修村组水泥路47.7公里,新建村级活动场所两个。其主要做法如下:
广泛宣传,激活民力。为落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该乡抽调机关干部60人分成9个工作组,入村、入组、入户召开座谈会,进行宣传发动,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号召广大群众主动投身公益事业。
科学规划,顺应民意。该乡针对群众害怕“今年修、明年不修;整这个组、不整那个组”的顾虑,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急需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汇总,拟定5年建设规划并交由群众大会审议通过,让群众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定,激发了群众的干事热情。
解决热点,赢得民心。该乡采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集中精力、集中财力,按照轻重缓急,分步骤、分年度逐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通过申请财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群众自愿筹资筹劳,新修村组水泥路47.7公里,切实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市场运作,聚集民资。为解决公益事业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难题,该乡本着“组织引导,市场运作,谁兴建、谁受益”的思路,创新投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兴修水利设施,激活内在潜力。今年以来,全乡社会知名人士先后投入200万余元,实施提灌站、渠系、塘堰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事一议”政策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活力,今年以来,该乡整修大塘63口,植树30万余株,完成了“生态园林乡”和1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任务,发展大棚蔬菜3760亩,实施低产田改造5000亩,新建农民新村5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撬动了民资,凝聚了民力,顺应了民意,办成了我们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事,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成为上级满意、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该乡党委书记程林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