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市统计局 张慧娟)

本报讯(记者 赵雪峰 特邀记者 张慧娟)“三农”问题是信阳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所在。“十一五”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推动下,在国家力度不断加大的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在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下,信阳“三农”步入发展的春天,发展形势之好前所未有,农业经济持续向好,农村面貌变化加快,农民得到实惠增多。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是信阳农业发展的重头戏。“十一五”时期,这场重头戏演绎得空前华美与精彩:粮食生产于2006年首次跨入百亿斤“俱乐部”,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持续增产的时间跨度之长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头一次;粮食总产则连续5年超百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分别占全国的1/100、全省的1/10强,标志着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100亿斤水平。与此同时,粮食品质不断优化,以超级稻为主的优质水稻、弱筋小麦等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全市粮食优质化率大幅提高,比较效益显著增加。上述成绩来之不易,更得益于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完善,以及信阳农村改革的大胆探索和深入推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由于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并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支撑了粮食价格在历史高位稳定运行,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保证了农民种粮比较收益增加,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加大粮食生产特别是科技和管理投入,为全市粮食持续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产品供给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产品生产供给快速增长,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需要。在遍布城乡的超市及农贸市场,一年四季,肉蛋奶、水产品、蔬菜、茶叶、水果等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为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快速增长,信阳在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立足现阶段市情,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专用棉花、双低油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花卉、果木、食用菌、花生、芝麻、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经济区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增强在市场的竞争力,各种名、优、特、稀农产品供给及市场占有率在“十一五”时期显著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