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我市“百花之夜·民歌飞扬”文艺展演罗山县专场晚会在百花之声举行。图为开场歌舞《火红的日子》。本报记者 郝 光 摄

本报讯(记者 方慧玲)皮影戏、花伞舞,撩人心弦的豫南情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12月9日晚,百花之声大剧场再次民歌飞扬,舞姿翩跹,1000多名观众共赏了一场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罗山县委、县政府承办的“百花之夜·民歌飞扬”文艺展演专场晚会推出的文化大餐。

晚会在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舞蹈《火红的日子》中拉开帷幕。一群俊俏的姑娘身着喜庆的服饰,提着大红的灯笼,在欢快的音乐中展示着奔放的舞姿,诠释着建设美好家园、享受和谐幸福生活的喜悦。精彩而富有激情的表演深深地感染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随之响起。

民歌传乡音。《十把扇子》、《砍柴歌》、《夫妻对歌》……一曲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豫南情歌,以联唱的形式,展现了罗山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豫楚文化相互交融,孕育出丰富的民间舞蹈,《花伞舞》作为其中的代表,一直活跃在豫南民间。演员们手持花伞舞之蹈之,如行云流水,让人陶醉。而根据罗山山歌编排的歌舞《茶妹子》,歌声婉转、甜美流畅,伴以优雅迷人的采茶舞,深情演绎了罗山人兴茶致富的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配乐诗朗诵《放歌信阳、放歌罗山》以豪迈的气概,浓缩了罗山县的人文历史、山水资源、民俗风情,歌唱了罗山县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歌唱了罗山县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歌唱了罗山县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篇章。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罗山人先行先试,在新农合、新农保工作上取得了骄人成绩。音乐快板《咱们姐妹夸农保》抒发了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参加新农合、新农保,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千年梦想后的欣喜之情。

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回首望,只见观众席过道上走来一支特殊的民间艺术乐队,这就是一直活跃于豫南庙会乡村的地方戏曲奇葩——皮影戏班。在观众满腔的期待中,罗山皮影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光辉一行走上舞台,为观众献上了一段久违的《光影精灵·罗山皮影》。银幕前,伴随着悠扬激越的唱腔,戏中的“影人” 出神入化,动作惟妙惟肖;银幕后,两位师傅一边娴熟地舞弄起竹签,牵引着“影人”腾挪跳跃,一边配合“影人”的动作唱着古老的台词,将皮影戏《穆桂英与杨宗保》演得活灵活现,叫好声、鼓掌声顿时响彻剧场。

表演唱《编双草鞋送红军》讲述了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何家冲的红色故事,四位老汉通过比编草鞋,追忆红色岁月,艺术地再现了老区人民对红军的热爱之情。

整台晚会跌宕起伏,高潮不断,观众掌声如潮。“千年不老的名字,万年不变的美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篇传奇的故事……”在《信阳最美丽》的美妙旋律中,大幕徐徐拉下。

“又见到了儿时看过的皮影戏,好激动!整个演出很成功。”散场时,市九中教师管昭仍意犹未尽。

“晚会集政治性、艺术性、民族性于一体,展现了罗山县深厚的人文历史和艺术水平,特别是把信阳民歌里的情歌部分串联起来,汇成一个整体,这对信阳民歌的系统化,按结构、内容进一步整理、挖掘和推广,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信阳中国民歌研究会理事孙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