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市统计局 张慧娟) |
本报讯(记者 赵雪峰 特邀记者 张慧娟)“十一五”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给民生领域吹来阵阵和煦的春风,信阳老百姓更多分享到了发展的成果,心中荡漾着融融暖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面对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信阳各级党委、各级政府更加心系百姓福祉,采取果断对策,快速精准出击,着力保障民生,信阳民生在科学发展中进一步得到保障和改善,居民收入在奋进中较快增长。
收入是民生之源。在加快推进“三大跨越”、建设魅力信阳的征程中,特别是在“战危机、保增长”攻坚战中,全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民生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全力保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对民生的转移支付力度,信阳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47元,较“十五”末增长77.6%,年均增长15.4%,高于“十五”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4618元,较“十五”末增长70.5%,年均增长14.3%,较“十五”年均增速提高近一倍;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8386元,比“十五”末增长86.6%,年均增长16.9%。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突破13000元和5000元关口。
仁政布德泽,百姓享福祉。近5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双实现持续较快增长,这一成绩着实来之不易。究其原因,在于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多措并举惠民利民,千方百计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加。在城镇,三大政策因素支撑居民增收:一是逐步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政策,有序增加和补发工资;二是贯彻落实中央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政策,逐步按标准调高养老金;三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五大政策因素力促农民增收:一是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直接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到农民手中;二是逐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拉动市场粮食价格回升;三是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稳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国家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力水平和比较效益的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在探索中加快完善
社保是民生之依,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安全阀和减震器作用。“十一五”时期,特别是信阳被确立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来,全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大胆探索,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领域改革,信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补充保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由国有企业向各类社会经济组织、由单位职工向灵活就业人员、由城镇居民向农村居民扩展,以就业人员保障为主的单位福利制度逐步转变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民生得到了日益全面、到位的保障和改善。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为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老有所养,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出台了农民社会养老实施办法,并在罗山县等地进行试点,农民兄弟首次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社会养老的喜悦和保障,(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