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国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进而为推进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市情,于今年4月份做出决定:从市、县两级优秀中青年干部中挑选317人,担任“双薄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7个多月过去了,“第一书记”们的工作已有了良好的开局,并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工作经验:
其一,积极融入。“第一书记”们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基层、从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到担纲主持驻在村的全面工作,其工作的对象、环境、内容、条件、任务、职责等都发生了全面而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第一书记”们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第一书记”们把上级党委的嘱托牢记在心上,把农民群众的期盼扛在肩上,积极主动与驻在村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摸情况、理思路、订规划,突出重点,奋力攻坚,取得了初步成效,赢得了越来越多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只有思想上的真正融入,才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肩负责任的重大和紧迫;只有情感上的真正拉近,才能聚集更多的人气,进而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只有全身心地深入,才能摸清情况、找准对策,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其二,务实重干。“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等都是要求干部转变作风、注重真抓实干的至理名言。“第一书记”们的驻在村皆为农村经济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双薄弱”村,其加快发展、改变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因而,“第一书记”们必须真正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和核心。为此,就要弄清情况、突出重点、全力突破、迅速取得实效,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体现市委、市政府选派“第一书记”的目的,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给农村干部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待,用一件件沉甸甸的工作果实彰显“第一书记”的思想境界、优良作风、出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农村的干部群众都很朴实,最关注干部的作风,最认同工作实效。称职的“第一书记”,务必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日渐显现的工作成效回报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其三,借力发展。对“双薄弱”村来说,加快发展是压倒一切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但由于受自身资源、资金、劳动力素质、信息、区位、体制机制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其发展的难度又明显大于其他村,这就要求“第一书记”们在充分调动驻在村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本村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大胆创新、八方借力,共襄加快发展之盛举。通过广泛宣传优势,吸引客商前往投资;加强与上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落地;积极发挥派出单位的“根据地”职能,倾力为驻在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全方位支持;深化改革,努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本地资源、资金、人才助推发展的巨大能量,着力使当地的企业家、能人等挑起发展的大梁。思路决定出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可让我们获得方法论层面的启迪和教益,值得“第一书记”们悉心品味和认真借鉴。
其四,自我砥砺。市委、市政府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双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既是加快驻在村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在艰苦环境、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科学决策。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快发展的重大政治责任,对“第一书记”们无疑是巨大的磨练和挑战,它需要“第一书记”们深入调研、科学规划,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廉洁奉公、以身作则。“第一书记”们只有真正进入“角色”、深入下去、实干开来,才能对民情、市情乃至国情有更为真切的了解和思索,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才能真正铸就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高尚情怀,才能上不愧党、下不负民,俯仰在天地间,成就自己大写的人生。有了这样的任职经历,会让“第一书记”们思想更成熟、工作更务实,能力不断提高、境界得以升华,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加厚重的人生积累。
总之,作为“第一书记”,“第一”的人生追求、“第一”的爱民情怀、“第一”的务实作风、“第一”的工作成效等已赫然镌刻在我们的旗帜上,上级党组织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对“第一书记”满怀期待。“第一书记”们只有牢记使命、不忘重托、躬身前行、奋发有为,才能用“第一”的努力创造“第一”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