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黄 勇 熊道锋)在推进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罗山县始终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明确发展思路。该县结合县境“五山一水四分田”,境内深山、浅山、丘陵交错的实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优势,选准脱贫致富的路子。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各有侧重,扬长避短,在确保水稻、小麦、油菜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板栗、茶叶、烟叶、蔬菜、林果、苗木“六项支柱产业”。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南部山区7个乡镇为中心,面积达36万亩的油板栗生产基地;以潘新、彭新、朱堂、涩港、青山等乡镇为中心,面积达8万亩的生态茶叶生产基地;以楠杆、庙仙为主的3万亩烟叶种植基地;以尤店、城关等近郊乡镇为中心,总面积4万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调整产业结构。该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培育特色产业,如花卉桑蚕种植养殖业、家畜家禽养殖业、观光农业以及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等,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并做到多业并举,多点增收,即通过带领群众优化农业结构,依靠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依靠拉长农业产业链增收;改善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依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增收;将剩余劳力转向非农产业,依靠拓宽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增收。

加快产业化发展。一是复种型。该县大力调整生态种植模式,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原始种植改为轮作、间作和套种等种植模式,共引进推广种植高粱、玉米等12个新品种和薮北茶、红茶等5个创汇项目,全县已形成了稻麦轮作、油稻轮作、麦棉套种、稻麦交替和瓜菜轮茬套种等多种种植模式,并改原来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变原来的稻麦两熟为稻、麦、豆、瓜四熟以上。二是立体型。该县在深山、浅山区普遍推广以经济林、速生用材林为基础,套种牧草、绿肥、药材。在垄岗区普遍推行蓄一塘水、养一塘鱼、放一群鸭、栽一圈树、养一群猪、灌一片田的“六个一”种养模式。三是复合型。该县筛选适合本地生产经营的新兴产业进行推广普及,在山河坡滩处栽种果树、牧草、玉米,为牛羊、兔禽等提供了充足草料。在山涧低洼处开挖鱼塘,在房前屋后发展小茶园、小果园、小竹园、小栗园、小花园,不仅让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降低了农林生产成本,而且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