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丽娜

11月份以来,内蒙古中东部连降暴雪,造成13.6万人受灾。记者日前在受灾严重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看到,当地政府采取紧急救灾措施,各种援助物资也纷纷运送灾区。然而尴尬的是,草料不足、棚圈简陋等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救一只羊的投入甚至比一只羊的效益还要高。

“雪中送炭”、尽一切力量挽救灾难中的百姓财产十分重要。但如果平时积极准备、“雪前备炭”,搞好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作,就可能进一步减轻灾害损失。

暴雪、干旱、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谓“防灾减灾并重”,就是旨在防患于未然,以更低的成本抵御风险。任凭灾害侵袭,必然付出沉重代价。以泥石流为例,仅救灾、重建与恢复所需要的投资与补救,也比事先地质监测、修筑分散拦截坝、阻挡堰的投资多得多。

救灾固然要全力以赴,但树立防灾意识,平时多做一些打基础立长远的工程更重要,这是人类在抗击灾难中获得的最好经验。我国诸多灾害处置的教训一再提醒决策者,许多问题如果多些事前重视和关怀,多些硬件投入,则完全可以减轻损失。

在现实生活里,有的领导干部只愿意做眼前能看得见、能出政绩的事,不愿在基础工程这些不显眼的事情上下力气。这与一些领导干部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有关,也与政绩观密不可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各地政府应该多在基础性防治工作、预警工作上下工夫,以充足的“雪前备炭”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将损失降到最低。

(新华社呼和浩特12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