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会场。 本报记者 胡瑜珊 摄

本报讯(记者 胡瑜珊)12月1日,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近年来我省茶产业发展情况,讨论《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讨论稿),部署2011年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信阳发展茶产业的经验在此次会议上受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和省委农办常务副主任余学友的盛赞和推广,他们希望郑州、南阳、驻马店等我省其他产茶区能够学习和借鉴信阳经验,共同做大、做强、做优河南茶产业,实现我省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省委农办副主任郑林、省农业厅巡视员雒魁虎、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杨舟、省供销社副主任王勇、省农机局局长张开伦、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丁美兰、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勉和郑州市、平顶山市、南阳市、驻马店市、济源市等省辖市的相关负责同志及我市领导王铁、郭瑞民、张继敬等出席会议。

“信阳因茶而宜居、因茶而休闲、因茶而富庶、因茶而美丽、因茶而扬名。”会上,以茶为主题,市委书记王铁作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致辞。

王铁说,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与贵州茅台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信阳如果要做一张名片,那就是“茶”。近年来,信阳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其中“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称号的获得就是因为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是“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魅力。所以说,信阳是因茶而宜居。

王铁说,很多人到了信阳就会觉得这里很美,尤其是看到成片的绿色茶园,连绵数个山脉,一眼望不到边,会令人感到豪情满怀、休闲无限。所以在信阳,无论是品茶、喝茶,还是斗茶,大家都有好的心情。如果说多数市民都有这种休闲的心情、休闲的状态,这个城市就休闲了,也就和谐了。不久前,信阳被评为“中国休闲城市”,可以说,信阳是因茶而休闲。

王铁介绍说,以前,仅生产“信阳毛尖”,茶农每亩茶园就可收入3000元左右。今年研制开发“信阳红”红茶后,一亩茶园可以收入5000元至6000元,好的甚至可以达到7000元至8000元。一家有十亩八亩茶园,收入就很可观。信阳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2009年,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25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3%;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信阳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大特色亮点。所以说,信阳是因茶而富庶。

王铁自豪地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肤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因此,信阳是因茶而美丽。

王铁说,过去,“信阳毛尖”这张名片使信阳扬名天下。去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为信阳市茶产业发展破题,指出信阳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茶叶资源,尝试开发茶叶新品种,增加群众的收入。卢展工书记还为信阳红茶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信阳红。按照卢书记的要求,信阳市委、市政府在保护和发展“信阳毛尖”绿茶金字招牌的同时,大力开发生产“信阳红”红茶。“信阳毛尖”、“信阳红”一绿一红,(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