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应铸

29岁的刘刚,44岁的王旭,两个在当今中国再普通不过的农民工,随着一段由他们演唱《春天里》的视频被数以千万计的网友点击和转载,“旭日阳刚”成了当下最火爆的网络热词。曾经在城市天桥下“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的他们,如今已在央视《星光大道》上夺得周冠军,应摇滚歌手汪峰邀请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演唱再度引起轰动……有网友评价:“一曲《春天里》,唱得中国泪流满面。”

我不想把“旭日阳刚”的走红仅仅看作是一个娱乐现象。在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更愿意思考的是,文化程度低、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旭日阳刚”,他们沙哑而略带粗糙的嗓音,为什么能深深地打动无数国人的心?从网络到现实,从荧屏到“怒放摇滚演唱会”,人们热捧“旭日阳刚”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情感诉求和现实愿景?

感动人们的是来自最底层的真实声音。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资讯十分发达的年代,但底层民众声音的传输渠道并不宽阔。农村长大,进城打工,住出租屋,经受过种种委屈与磨难,“旭日阳刚”的歌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都是农民工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原生态的歌词,原生态的歌声,就这样直抵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北京,北京》中,他们唱道:“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去,我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死去,北京,北京……”在《春天里》,“……曾经的苦痛都随风而去,可我感觉却是那么悲伤,岁月留给我更深的迷惘,在这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也许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我不知道在当今歌坛,还有什么样的歌词能够如此震撼人心,如此催人泪下。我们习惯于宏大叙事,习惯于引吭高歌人民的伟大、祖国的强盛;我们的歌曲却很少精准地去勾勒某一生命个体的心路历程,让人性的光芒直射夜色中每一个拐弯的角落。“旭日阳刚”的歌声,能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正是由于它的真实,触及了社会某根敏感的神经,让这个浮躁的社会冷不丁有了一种痛感。

热捧“旭日阳刚”是社会潜意识的集中暴发。刘刚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穆棱市河西乡三兴村,王旭来自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农场,两人来北京打工多年,最困难时,刘刚身上一分钱也没有,把铝锅卖了两元钱买吃的。王旭曾烧过锅炉,目前在一家制药厂仓库打工。为了谋生,也为了心中不灭的梦想,两人在通道卖唱时相遇,成为好友。有一天他们在出租屋里光着上身喝酒唱歌,被朋友用手机拍下来并传到网上,经无数网友转载、推荐,这段视频播放次数迅速突破千万。“旭日阳刚”的粉丝被称为“钢蹦”,很多“钢蹦”听着他们的歌,会想起远在农村的老家,儿时的伙伴,如今生活在别人的城市,满腹的委屈无人诉说,漂泊多年依然居无定所。听到他们的歌,许多“钢蹦”会想到自己的过往,也会为自己的明天忧心忡忡。11月7日,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省委中心组学习会上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他举例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两位农民工歌手演唱的歌曲《春天里》,反映了农民工群体的真实心声,听来非常感人,这首歌多次让我自己热泪盈眶。”网络反映民意常常带有某种激愤的情绪,但这段视频之后却是“史上最文明、最干净的跟帖”,没有网上常见的愤世嫉俗和相互攻击,只有深深的感动和静静的流泪。“旭日阳刚”引发的民意井喷耐人寻味,它是社会潜意识的集中暴发,从草根民众到省委书记,让他们感动的不只是几句歌词,也不只是“旭日阳刚”沧桑嘶哑的歌喉,让他们流泪的,是那些始终无法被城市接纳的一代农民工的命运。

要看到“旭日阳刚”的歌声是一种最温和的民意表达。十指连心。一个人的痛、一群人的痛都会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旭日阳刚”的走红,不是一个孤立的娱乐事件。透过他们如泣如诉的歌声,人们应该能够听得出其中的委屈、愤懑、不平、抗争。目前我国有1.5亿农民工,他们离开祖祖辈辈赖以安生立命的土地,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做着城里人最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城市需要他们的劳动,但却没给他们应有的生活福利甚至劳动报酬。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我们现有的制度框架内,赋予农民工一个切实的身份事实上依然路途遥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做到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劳动,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境况?那就意味着,农民工在工厂里就是工人,享有体制内工人应有的福利与待遇;工资被拖欠时,法律要保护他们作为公民的权益;他们的子女,能够理直气壮地享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权利,而不是被城里按施教区划分的“重点学校”拒之门外。任何健康运行的社会,弱势群体和需要救助的对象都应该是少数人或极少数人,当上亿人都处于弱势地位,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无序流动时,我们的社会管理者就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

网络炒红了“旭日阳刚”,网络表达的是公众话语,网络把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暴露在聚光灯下。我们要看到,如果“旭日阳刚”的歌声真的表达了民意,这种民意表达的方式是多么的温和。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