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市统计局 张慧娟)

本报讯(记者 赵雪峰 特约记者 张慧娟)“十一五”的5年,是信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5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全市上下沉着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突发因素带来的严峻挑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推进“三大跨越”,魅力信阳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十一五”以来,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越600亿元、800亿元和900亿元大关,由“十五”末的588.36亿元扩张到2009年的975亿元,预计2010年可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5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一五”时期可望年均增长12.8%左右,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则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6473元增加到2009年的14467元,按当年汇率计算,首次突破2000美元,预计“十一五”末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会进一步提高。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于2008年突破200亿元,预计“十一五”年均增长5.7%左右;第二产业经济总量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大关,预计“十一五”年均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连续突破200亿元、300亿元大关,预计“十一五”年均增长14%,二、三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促进发展能力实现新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收入步入了历史上少有的快速增长通道。除2009年因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增长12.1%外,“十一五”前3年增速及2010年预计增速均在20%以上,预计“十一五”年均增长20%以上,全市地方财政一般收入则由“十五”末的13.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亿元,2010年将会突破30亿元关口,5年间收入翻了一番还多。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提高,全市财政可用资金逐步增加,财政支出促进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十五”末的51.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3.4亿元,2010年支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5年间支出规模增长两倍以上,财政资金用于农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科技、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支出也随之显著增加,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居民财富不断增加,分享发展成果续写新篇章。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给民众带来更多福祉。“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宗旨,通过采取提高工资、增加各种津贴,提高农副产品价格等措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来源日益趋向多元化。同时,民生工程的实施,尤其是市政府每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更是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市人民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5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五”末的6784元提高到2009年的12047元,2010年可望达到13190元,5年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08元提高到2009年的4618元,2010年可望达到5080元以上,5年增长87.6%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3.4%;居民储蓄存款由354.3亿元增长到2010年10月末的777.2亿元,不到5年的时间翻了一番还多。

展望“十二五”,信阳和全国一样,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加快“三大跨越”还任重道远,但只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建设魅力信阳、实现“富民强市”的美好愿景一定可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