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荣
趁着武汉菊花展的机会,我重游了古琴台。
古琴台位于湖北武汉市汉阳龟山之西,月湖之畔。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师曾在这里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坟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知音”典故由此而来。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千百年来广泛流传,其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美德。古雅别致的古琴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在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型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整个建筑保留古建筑风貌,三面环水,遥对龟山,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
顺着几十级台阶步入园内。整个琴台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每个庭院内均是古木参天,花草繁茂,地面则砌以鹅卵石道或青石小径,令人足下生风。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入小院,首先可参观一个小型“蜡像馆”。它是根据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加以塑造的,包括“赴楚还乡”“子期听琴”“高山流水”“摔琴谢知音”几组蜡像,生动地再现了高山流水的场面。往右边小门进入,则是清朝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洒脱而大气。旁边是“伯牙抚琴”的石雕,设有小凳,游客若有雅兴可坐在旁边“倾听”,松声阵阵,那琴声也会自远方飘来呢。照壁东侧有一小门,上题“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再往前便是琴堂,是一栋四周回廊,砖木架屋的殿堂,釉瓦盖顶,彩画精致,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格外风流潇洒。堂前庭院中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台壁上饰以连续浮雕,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动逼真。
漫步于琴台院内,处处可见翠竹摇风,景致幽清。游人并不太多,园内还有若隐若现的古乐《高山流水》的曲子,时而峥峥,时而淙淙,在耳畔萦绕不断,令人感觉置身世外,飘然若仙。据说《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我想,不知那神秘的外星球生物听了这个曲子,会不会也有“知音”之感呢?
来到古琴台主体建筑背面的高台上,景色秀丽的月湖风光尽收眼底,近处是知音桥将湖汊塘弯小景连成一片,远处是型如古琴般的琴台大剧院和音乐厅将现代与古朴融为一体。古琴台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幽静宜人。
最为可贵的是,琴台内处处可见诗文碑刻楹联,倍添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动水花连影,听琴月堕光。”“意伴高山,台上青天协韵;心随流水,琴边明月知音”。“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多情。”这些与“高山流水”暗暗相谐的句子,给这一处幽静的园林更添几分诗情,令人回味无穷。
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往往会因为对物质的追求,而丢失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在繁杂喧闹的城市中,能有这么一处幽静典雅的福地,让人们疲惫浮躁的心灵,得以放松与栖息,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