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 娅 王 华)固始县立足实际,因势利导,大力实施回归人才创业工程,着力搞好培训、服务、就业、回归创业,实现了劳务经济由小到大、由走出去到走回来的历史性跨越,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
建立长效机制。固始县成立“县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扶贫、金融、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提供有效服务。固始县一方面为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办理“外出务工承诺服务证”,提供“八项服务”,并在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方面创新机制,推行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制度,解除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成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加强与发达地区及用人单位的劳务合作,建立劳务合作机制,提供可靠用工信息,增强务工农民外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提升人员素质。固始县整合劳动培训资源,发挥河源科技职业学院等20多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扶贫培训基地,开展以食品、医药、茶叶、饮料、水产、畜禽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及“扶贫开发” 培训,特别是将扶贫培训与职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建立多个扶贫培训基地,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免费学到务工技能。将职业教育与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拓展了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覆盖面,年培训劳务输出人员9万多人次,为劳务输出奠定了人才基础。
鼓励回归创业。固始县劳务经济经历了“跳出农门”、“跳进龙门”的发展过程,正步入“跳回家门”的新时期。顺应这个趋势,县委、县政府树立“企业家至上”、“打工者至上”和“吃亏就是解放思想、让利就是转变观念、放开就是最大开放”的理念,出台《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实施回归工程的意见》,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惠条件,让外出务工人员的资金、技术、项目向固始聚集。建立“马上办”、“直通车”和“经济110”机制,使回乡投资兴业者需要办理的各种手续,实现一门进、一手清,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实现与政府职能部门、群众两个“零接触”,只准企业找政府,不准政府找企业。在北京经营“永和豆浆”的大永和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刚,看到家乡良好的环境后,投资7000万元兴建“九华山风景旅游区”,投资8000万元兴建“永和高级中学”,投资3000万元在怡和新城新建高标准实验小学。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招商政策,对那些返乡投资创业者,在用地、信贷、税收等各个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同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恳谈日制度和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帮助回乡投资者排忧解难。现在已经形成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一回到固始就不愿意离开,一回到固始就想投资兴业的“洼地”效应。目前,回归投资50亿元,开办各类企业1000多家,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63家,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15万人。
劳务经济使固始县实现了从闭塞到开放、由贫困到小康的巨大飞跃。城区面积扩大至37平方公里,城市居民增加36万人。涌现出三次跳海救人的魏青刚、“全国农村新闻人物”王刚、“全国技术能手”杨新松等一批先进典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了人们的综合素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了固始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