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余孝忠 陈二厚 周立民
何宗渝 张辛欣 郭远明
如果想把一头牛抬起来,应该抬什么部位?
有经验的农民都会兜住牛肚子抬。因为无论是牛头还是四肢,都难以单独承担牛的重量,强行拖拽更会适得其反。
在和记者座谈时,河南省驻马店市常务副市长陈义生提出的“抬牛肚子理论”耐人寻味。
打开中国地图,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六省作为中部区域,正是中国这头“牛”的“牛肚子”部位。
“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中部处于重要地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李朴民说。
站在“十一五”和“十二五”的交汇点上,中部的优势在哪里?中部承接产业转移该走怎样的路径?中部崛起应如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对此,新华社调研小分队深入中部地区,走田间、访企业、问官员、听民声,求解中部崛起的答案。
中部:是“塌陷”还是“蓄势待发”
摸一摸中部地区的家底,人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个“牛肚子”的分量。
——这里以全国10.7%的土地承载了全国28.1%的人口;
——这里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中,有3个在中部;
——这里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
——这里担当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重任。
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连续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占全国GDP的份额由21.5%下降到了18.8%。一度有评论惊呼,中部在“塌陷”!
如今,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必定看来,“中部塌陷”已经站不住脚了。当记者在合肥市区一栋略显陈旧的楼房里找到他时,他拿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GDP——2009年中部的GDP份额占全国的19.3%,人均GDP达到2万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
粮食产量——由2005年占全国的30.5%增长到2009年的31.3%。
工业产值——2005年中部仅占全国的17.5%,低于GDP所占的比重,但2009年提高到了19.5%;
投资增速——今年前三季度中部六省的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投资效益也高于东部和西部……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十一五’期间中部的发展可圈可点,不但没有塌陷,而是蓄势待发。”程必定说。
走在中部大地上,记者深切感受到,面对“十二五”新一轮发展,中部人对自身优势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中部虽地处内陆腹地,但京沪、京广、京九等铁路,长江、淮河等水运通道和比较发达的高速公路,正使中部交通枢纽作用逐步显现。”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
2008年以前,南昌地区的人才仍在“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出大于流入。“目前每流出1个人才,就流入1.4个,人才逐渐聚集的趋势喜人。”南昌市“十二五”规划办公室副主任柳华说。
中部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个资源一旦被唤醒,其人文环境和人才优势就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强力支撑。
“此外,中部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从全国看,中部的生态环境优势也非常突出。这些累积的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发展中好好利用,必将产生‘厚发效应’,推动中部奋力崛起。”程必定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承接:如何避免后发优势变“落后陷阱”
初冬的黄昏,晚霞映衬下的长江泛起粼粼波光。安徽省枞阳县东方造船厂里,两艘即将完工的8000吨级散装货轮静立于码头边,工人们正忙着最后的检测。
这个两年前从江苏南京转移过来的造船厂,如今已在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枞阳县生根。“我们的船体功能设计、无人值守导航技术和节能技术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造船厂综合管理部部长张安说。
“枞阳有18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以前这个资源白白浪费了。在新一轮产业承接转移中,我们抓住了这个优势,引进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的造船企业,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枞阳县委书记汪恕东说。
当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供给日益趋紧时,中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较强的生态承载能力,愈加显出后发优势。也因此,承接东部地区乃至国际的转移产业,成为近年来中部各省争相主打的“发展牌”。
承接转移产业,无疑是中部地区加速工业化、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但在强烈的发展冲动下,中部地区也存在产业承接无序无度、地区间恶性竞争等问题。
以光伏产业为例,在记者走访的中部10多个县市中,有不少将光伏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产业。热火朝天的开发背后,不仅有过剩的风险,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也给当地的环境承载等带来严重挑战。
“中部承接产业转移绝不能简单复制沿海地区模式,需要立足特点和优势,创新发展,培育可持续崛起能力。”柳华说,在把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中部地区更要警惕后发优势变“落后陷阱”。
“产业承接要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生态保护更好结合,更加重视产业技术、产业人才尤其是研发中心的整体承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
中部崛起:“两难”中如何拓展发展空间?
安徽省安庆市地处长江沿岸和大别山之间,针对自身的地域特征,安庆决定走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腿”迈向“大力开发”,而另一条“腿”则走向“限制开发”。
“大别山‘山分吴楚,水接江淮’,是我们重要的生态屏障,必须限制开发;而长江是‘黄金水道’,沿岸将作为重点开发地区。”安庆市委书记朱读稳说。
和安庆一样,既要加快发展更要转型发展,是中部肩负的双重使命。记者调研中,不少地方领导和专家表示,破解这个“两难命题”,中部各省必须内外兼修,开拓发展空间。
中部3.61亿人口,2.44亿在农村,中部崛起绝不能偏废农业。“三农”是难点,但也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中部急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安徽省副省长赵树丛看来,中部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定位不能变,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在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就业的同时,也为农业集约生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供了契机,并释放出巨大的内需空间。
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打开中国版图,中部6大城市群正呼之欲出。
“城市群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极,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是中部崛起的另一个强力支撑。”河南省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
此外,加强省际之间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协作,也是中部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综合交通方面,如何争取同步规划、实现整体联动?环保方面,如何加强省际协作和联防?
“中部各省出于各自地域、发展水平等因素考虑,都竭力跟周边发达省份‘攀亲戚’,实质意义上的合作还远远不够。”柳华说。
“中部六省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有一致的利益和追求。加强多层面、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必将使中部资源更好地优化配置,为中部崛起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王三运说。
(新华社合肥1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