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日报记者 王大庆 董学彦 胡巨成
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钟灵毓秀的绿色土地、流光溢彩的金色土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审视信阳,这片神奇的土地,都显得魅力四射、激情飞扬。
当北方草木日渐衰飒之时,11月的信阳市依然绿色葱茏,红枫似火,市委书记王铁的声音格外热情奔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又好又快发展,如今的信阳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老区人民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十二五’期间,我们有信心把信阳建设得生机勃勃,发展得蒸蒸日上,演绎得欣欣向荣!”
活力: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受益于改革创新所产生的强大驱动力。
11月9日,浉河区浉河港镇茶农曾祥伟满心欢喜地向记者展示他的新产品:信阳红茶。他说,过去,他们谷雨过后基本不采茶。现在的红茶,将给他带来一大笔收入。
信阳市茶办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信阳市8个主要产茶县区已有24家红茶生产企业生产出了“信阳红”,产量已达50万公斤,产值达2亿多元。
对信阳的茶农来说,生产红茶,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新。据统计,在此之前,仅浉河区每年就有大约1200万公斤夏秋茶被白白浪费掉。如果把这些茶叶全部制成红茶,全区茶农每年可增收24亿元。
一个观念的创新,催生了一个前景光明的新产业。而体制机制的创新,将会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十一五”期间,信阳市对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信阳成立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信阳承担起为全省农村改革发展探路子、创经验的光荣使命,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在信阳人民的创新实践中曙光初现。
“十一五”期间,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试验洪流在信阳涌起,一个又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第一”相继诞生。光山县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土地银行”;浉河区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罗山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潢川县爱国村首创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新县在全省第一个引进外资参与土地流转;平桥区的村卫生室模式叫响全国……
以最近一年来为例,全市共创办土地信用合作社240家,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97个,流转总面积达到834万亩,是改革前的7.8倍;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34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4038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63万户,全市参保总人数达到了200多万人。
这场改革大潮使信阳农村发展活力迸发:小田变大田,死钱变活钱,农户抱成团,新农村建设正在让村庄变成城镇,农村社保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