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自古及今,骗人是会遭到唾骂的,因此,骗人者被称为“骗子”。“骗子”是一个贬义词。但如今,“骗子”有时也会成为中性词,甚至是“褒义词”。这并非笔者杜撰,而是社会上确实流行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骗人有益”。把这种现象拿出来“晾晒”一下,很有点意思。
本文所说“骗人有益”之“骗”,是除了以营利为目的且危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刑事诈骗犯罪,以及军事战术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外,其他都在“晾晒”之列。这种“骗”的含义,即是以比真实的诚信还要真诚的表情和动作,去说假话、空话、套话之类,但必须是好听的话,来博取他人的愉悦和信任。按理说,这种很小儿科的把戏,稍微有点智商的人就会看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流行;而且,大多数人在心底深处都讨厌这种谎言,它也不该流行。既然如此,人们又为啥“好这口”呢?
这的确有深层次的原因。笔者猜想,一则是鲁迅在《立论》中讲了一个教训深刻的故事,意思是那两个说好听的假话骗财主的,则得到了奖赏;另一个说不中听的实话告诉财主的,反而遭到一顿毒打;二则是在现实中,凡朋友圈没有人缘的、同事间不讨人喜欢的、单位里不能进步的,大多是不善哄骗之人。于是,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他们,人与人往来时都得说好听的、对方喜欢听的,哪怕相互之间都知道是假的,惟有如此,才能皆大欢喜、互惠互利,才能“和谐”。决不能说坏的、差的、不中听的,哪怕是真的、是事实,因为那样会影响关系、破坏“团结”,甚至为说话者带来多舛的命运。
说实话的是傻子,遭人耻笑;说谎话的是能人,获得夸奖。岂不怪哉?“骗人有益”讲的就是这种怪现状。怪就怪在拿违心的假话去相互哄骗,能够达到双赢:骗人者得到好处,被骗者乐得受用,尽管彼此都心知肚明。于是,动人的戏剧拉开了五花八门的序幕:会情人的很严肃地告诉老婆,我今天有重要的工作要商谈,可能很晚回来;甲神秘兮兮地把乙拉到没人处讲,哎!真没想到,亲如兄弟的丙竟然在领导那里说你的不是;姐们,你咋越来越年轻漂亮啦;领导呀!您一定要注意休息啊……于是,在“骗人有益”的舞台上,只有没想到的,没有不敢说的。你可以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地“放卫星”;你也可以一丝不苟、信誓旦旦地编排一些伪细节,并且很科学,像圆周率那样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n位数……小到夫妻之间“善意的谎言”、朋友之间非敌意的相互欺骗、同事之间隐匿信息的私欲,大到上下级之间曲意逢迎的发财升官,有求与被求者之间或明或暗的虚夸哄骗、为邀功请赏而虚报业绩的“文字大战”……总之,目的只有一个——以获得对方自愿的精神或物质奖赏,抑或做好铺垫。
但是,不是拿什么谎话骗人都奏效的。骗人也是一种文化、一门学问,并讲求艺术性。不上档次的,就只会厚黑学中的“厚”字诀,而且是“愚厚”,即不分对象、不讲方式,自鸣得意地拿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死套路,像飞蛾扑火一样到处瞎撞。话又说回来,也有一些傻帽会上当。造诣高的,极尽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之能事,会让对方不知不觉地进入亢奋的骗人游戏之中。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最高境界。
其实,数落“骗人有益”并非笔者所愿。因为,维系社会关系和谐与进步的道德基础是诚信,而非哄骗。然而,人们不论自愿或是无奈,大多乐此不疲,你说咋办?故笔者勉力为文以“立此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