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淮河信阳段恢复通航之际
信阳市航务管理局
淮河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条内河干流航线,是信阳通江达海连接长三角地区的水上便捷通道,是国家规划的高等级航道“十八干线航道”之一,规划等级为四级航道标准,也是河南省规划等级最高的航道。
淮河淮滨至三河尖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批准概算投资1.53亿元,望岗港工程是主要建设内容之一,2009年4月29日开工,2010年6月20日完工,建设工期14个月,工程质量、安全、资金、进度都得到有效控制。
该工程的建成,完善了淮河中上游航运基础设施,恢复了河南省通往安徽、华东地区乃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水运,建成了河南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进一步密切了河南水上交通与全国水上交通网络的联系,将有效地缓解宁西铁路和沪陕高速、G312公路的运输压力,对于进一步完善河南省水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河南与东部经济的交流,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回想淮河航运的一幕幕,几经坎坷,历经磨难,至今仍让人们记忆犹新。
昔日繁忙的淮河航运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至淮安入京杭运河,在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1050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437公里,在信阳境内363.5公里。
淮河航运历史悠久,是以黄淮为主干的中原水运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506年吴人伐楚,舍舟于淮内,即今之阜阳与潢川之间。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使淮河与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沟通,成为淮河水系航运大发展的转折点,淮河水系航运也步入黄金时期,为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那时,淮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河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船竞发,桅帆林立,布满河道,搬运装卸货物者来来往往;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
解放战争时期,淮河运输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解放大军进军江南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淮河船民在淮滨、三河尖搭设浮桥,护送解放大军强渡淮河,组织民船参加支前大军,运送了大批粮食等军需物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成立专职机构对航道进行管理和养护,加大航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证了淮河息县至三河尖段156公里航道水深1.0米以上,常年通航50吨级船舶,修复了淮河上游息县至长台关段119公里和长台关至桐柏月河镇段104公里的竹排航线,淮河干流航道信阳段全线通航,通航里程达到379公里。并与京广铁路联接转运,大大活跃了上游山区的物资交流。承担腹地货运量的32%,处于淮河航运的高峰时期。淮河是河南省主要的出海通道,淮河上的淮滨、三河尖两港成为豫东南地区建材、粮食、农副产品外运,和由省外运回的食盐、百货、农资产品等内销物资的货物集散地,1958年货物吞吐量分别达到10.2万吨和23.4万吨,从事码头装卸的工人达数万人,被誉为“小南京”、“小上海”之称。
“黄金水道”的衰落
淮河是一条通航历史悠久、通航条件优越的天然河流,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未贯彻执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方针,在淮河支流上修建多座水库,导致下泄量不足,航道水深减少,加上缺乏航运建设投入,长期以来航道等级偏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岸坡式码头,无装卸设备,淮河息县以上航道断航,息县至三河尖段航道只能季节性区间通航。
“九五”期间,国家投入3017万元,对淮河淮滨至润河集段98公里航道按V级航道通航300吨级船舶航行标准进行了整治,但因没有港航配套设施,航道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淮河航运不畅给豫南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外运和内销物资不得不改为陆运,不仅大大增加了成本,还对公路、铁路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造成数万船民的生活困难:有的背井离乡,将船只开到外省营运,漂流在淮河下游、京杭运河和长江沿线从事营运,无法回家;有的靠蹬三轮车拉客维持生计;有的外出务工。
淮河昔日的辉煌只能封存在老船民的记忆中。
河南人民翘首盼复航
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水路运输优势的凸显,政府高度重视内河航运的建设和发展。1990年,交通部在《淮河流域航运规划报告》中,将沙颍河规划为五级航道。1995年在全国内河航运建设工作会议上,将淮河列入全国“一纵三横”内河水运主航道中的“一纵” 主航道,即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并远景规划为四级航道。在2001年交通部制定的《全国内河航运发展战略》中,又明确提出淮河水系航运发展战略思想是“以京杭运河和淮河干流为主干,打通沙颍河涡河航道,提高航道等级。与交通枢纽及综合运输网衔接,江河湖海互通的现代化水运网。”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交通部制定的《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将淮河干流航道规划为高等级航道“十八干线”之一,规划等级为四级。国家在规划中已确定了淮河通航的重要地位。
河南省对淮河复航工作一直没有中断,通过积极准备,2009年开工建设的淮河淮滨至三河尖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淮河航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按Ⅳ级航道标准对淮滨至三河尖段76公里航道进行治理,通航500吨级船舶;新建淮滨饮马港码头2个300吨级和2个500吨级泊位及配套管理设施,设计年吞吐能力125万吨;改建固始望岗港,按300吨级扩建原1#、2#泊位和新建4#低水位泊位及配套管理设施,设计年吞吐能力70万吨。工程投资概算15258万元。
项目得到交通运输部、省市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并将该项目列入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和信阳市“十大项目”之一,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多次批示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对此淮干通航项目要支持”。交通运输部处长王广明、郭青松,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董永安、副厅长郭晓明,省航务局局长张克亚,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副市长张明春,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郑先明、副局长包乃坤等深入工地进行检查指导工程建设;王铁书记、郭瑞民市长多次批示,要求信阳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项目建设,这对淮河复航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济发展需要黄金水道
信阳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区位优越,连贯南北,承启东西。境内河流密布,水量丰富。淮河东连经济发达的苏沪杭地区,具有发展航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两千多年的通航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淮河经济腹地资源十分丰富,珍珠岩、膨润土、沸石、蛇纹石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化工、矿产材料和商品粮生产基地,腹地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腹地交通便利,京广、京九铁路和106国道、107国道以及京珠高速、大广高速纵贯南北;宁西铁路、312国道沪陕高速和淮河航道横穿东西,集疏运条件良好。
淮河中上游恢复通航,打开了豫南的水运大门,实现了河南中、西部地区与东南发达省份水路运输,减轻宁西、京九等铁路和沪陕高速、G312公路的运输压力,促进了河南与经济发达省市的物资文化交流,有利于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的实施。通过调查,淮河通航后,每年约有200万吨的货运量,货物从淮滨由水路经淮河运往华东地区比铁路可节约运费一半,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节约能源、提高效能,落实了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淮河航运,完善腹地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根本扭转腹地货物运输的紧张局面,改善投资环境,推动淮滨、固始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为试验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信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从根本上解决河南部分航运企业的脱困问题,增加就业机会,消除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淮河的复航打通了河南通往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拉近了中原与沿海地区距离,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标志着豫南“公、铁、水一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标志着信阳作为豫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融入华东经济圈,标志着河南对外开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必将对豫南乃至全省经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重塑淮河辉煌为时不远
多年来,经过各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河南人实现了淮河复航的梦想。望岗港的建成通航,只是淮河航运发展走向辉煌的第一步,随着淮滨饮马港码头的建设和列入河南省“十二五”建设规划的淮河息县至淮滨航运开发工程的实施,以及淮河支流潢河、史灌河、洪河等航道的航运开发建设,将形成以淮河干流航道为骨干,支流航道为基础,覆盖信阳中东部主要城镇,与流域内工矿基地沟通,与交通枢纽及综合运输网衔接,通江达海的现代化水运网。因此,重塑淮河航运辉煌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