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董 勇)近年来,浉河区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区文化设施辐射面广、受益群体多等优势,投入资金对区文化馆、区图书馆进行改造,为居民提供文化、教育、体育、科普、信息等方面的公益服务,让群众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休闲有去处,努力创新品牌文化,打造文化强区。

浉河区文化馆建于1987年,面积约400平方米。设施条件差、文化活动场地面积不足是制约区文化馆发展的“瓶颈”。该区文化馆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摆脱“瓶颈”制约,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克服场地困难,实行一厅多用。该区文化馆分别设立了音乐和舞蹈培训厅、美术培训厅、曲艺培训厅等,培训了一大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模特、礼仪等艺术人才,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筹措资金,不断改善文化馆的办公环境,加强其服务功能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2010年1月,浉河区投资50多万元对区文化馆进行内部装修改造,增添流动舞台车等设备、设施,购买演出服装,更好地发挥了区文化馆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节庆文化活动中起到的龙头带动作用。目前,浉河区文化馆所开展的工作一直在全市起带头和表率作用。

图书馆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服务经济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早在“七五”期间就明确要求“县县要有图书馆”。浉河区图书馆位于文化宫院内,有老式砖木结构平房10间。多年以来,图书馆充分发挥藏书资料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展图书阅览和借阅业务,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缩小供需差距,改善图书馆现状,提升图书馆藏书容量并更新硬件设施,该区紧紧抓住国家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加大跑项争资力度,成功争取到了图书馆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并积极利用该项资金对仅有的400余平方米图书用房进行内部装修和改造,共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各1个,少儿阅览室1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1个,力争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空间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