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10日)

王 铁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既是对“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总结,也是对“十二五”全市茶产业发展的全面动员,更是对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关于发展茶产业讲话精神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前不久,卢展工书记到信阳来调研,专门就信阳茶产业发展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交流、交谈,提出了很好、很重要的意见。为了把卢书记的讲话精神、谈话精神真正传达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市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座谈,研究了一系列茶产业发展意见。《会议纪要》已经发给了各县区、各部门,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刚才,继敬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下面,我以“以观念之变兴茶富民”为题,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以观念之变规划茶产业

卢展工书记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重要文章,要求我们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领导方式如何转变?我的理解是,首先是领导观念的转变,才能带动领导方式的转变,进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一直讲高山云雾才能种茶,事实怎么样?所以大家的观念一定要转变过来。我问过茶叶专家,种茶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专家说信阳的气候条件是可以的,关键是土壤的PH值,也就是土壤的酸碱度,只要PH值达到6-7,都可以种茶。过去信阳人只喝绿茶,这是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除了喝绿茶,还可以喝红茶。全球喝茶的人中,有65%都是喝红茶。此外还有青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等等,都可以喝,都有人喝。因此我们的观念就不能固守在一个层面上。“信阳红”成功研制,并且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红遍信阳,红遍郑州,红遍北京,“信阳红风暴”风风火火,正是我们转变观念的结果。“信阳红”红了茶市,茶市又多了一个品种;红了茶农,茶农增收了;红了茶都,信阳有红又有绿;红了茶界,茶界又多了一支奇葩。卢书记说:“我不经意间的一句话,没想到你们就做了,而且还做得这么好。”这不是不经意,而是卢书记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是卢书记爱茶的结果。未来5年,信阳的茶产业如何发展?从工作的套路上讲,首先要有一个茶产业发展规划。最根本的是先转变发展茶产业的观念,以观念之变来指导产业规划。一是要看得远。规划是战略问题、根本问题,是管长远、管基本的,一定要有长远目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的消费量、需求量会迅速上升,现在全国茶产量是130万吨,预计年增长量在15%左右,专家预测到2015年国内茶叶消费需求为200万吨左右,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过去没钱,喝茶就少,现在有钱了,不仅要喝茶,还要多喝茶、喝好茶。这个缺口就是发展空间、市场空间、效益空间。5年前,我们动员种茶时,还有人想不通,现在呢?我们150万亩的茶园,可供采摘不到100万亩,不少企业面临缺少原料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规划时,就要看得远一点,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现状,还要考虑未来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现实的需求,还要考虑潜在的需要。二是要看得全。这个规划不仅要规划绿茶、红茶,还要规划白茶、黄茶、黑茶、青茶。有的人说我们的茶只能生产信阳毛尖,其实不是的,茶叶原料都是一样的,尽管茶叶品种有区别,但是可以生产各类茶。绿茶是不发酵茶,青茶是半发酵茶,红茶是全发酵茶,只是制作工艺不同。我们还要规划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这就是观念之变,不要以为发展茶产业就是种茶,茶的发展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要把三个产业都纳入视野,才能做出一个体现经济规律的产业规划。三是要看得高。把发展的目标定得适当高一些,要跳起来摘桃子。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初步研究,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茶园面积要再翻一番,达到3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绿茶产量达到8万吨至10万吨,红茶产量要达到1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茶农种茶收入6000元,将信阳建成全国茶叶生产大市、强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信阳红”给茶农、企业和各级干部带来了一次观念的洗礼,全市上下涌动着做大茶产业的激情、干劲。只要把这种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把“信阳红”的成功经验总结好,完成“十二五”茶产业发展宏伟目标是完全有把握的。

二、以观念之变做大茶基地

近年来,全市上下狠抓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每年新增茶园15万亩至20万亩。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由“十五”末的60万亩,扩大到150万亩,茶叶产量近4万吨,成绩可喜可贺。但是,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近30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30万吨,而我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只占全国的5%和3%,与福建、浙江等茶产业强省比我们还相对较弱,与打造“中国茶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现状,要继续扩大茶叶生产基地规模,提高信阳茶产业的整体实力,提升茶产业规模效益。一是基地发展要规模化。有规模才有效益,这是基本的经济规律。一家一户小块茶园的种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茶产业发展之需了,茶农种茶只有基地化、规模化,才有出路,一定要让茶农、企业、基层干部认识到这个规律、这一趋势,主动转变观念。信阳的山区和丘陵地区,荒山荒坡以及次生林地区都可以种茶或改种茶,许多低产的田地也可以改种茶,迅速膨胀规模空间是很大的。沪陕高速两侧的丘陵地,我曾经让人测过,都可以种茶。日本静冈就把茶种在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特别壮观。土地流转的观念也要转变,我们搞“四荒”承包、土地流转就可以多种茶、种好茶,我们搞农村改革试验区,通过种茶,农民就能多增收。二是茶树品种要多元化。过去我们种茶,都是围绕制作“信阳毛尖”展开的,茶树品种也多是适制“信阳毛尖”的中小叶品种。“信阳红”的成功开发生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现在就必须着手引进、栽种适宜制作不同茶叶的茶树品种。通过茶树品种的多元化,既增加信阳茶叶的花色品种,拓宽信阳茶产业的发展道路,又降低以前茶叶品种单一的市场风险,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我们要尽快扩大面积栽种适宜做红茶的茶树,还要栽种做青茶、黑茶、白茶、黄茶的品种。“信阳红”一经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的热捧,供不应求,鲜叶不够用,企业“吃不饱”。卢书记提醒我们“要多种茶,种好茶,种多类茶,包括可引种一些大叶茶品种”。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执行好。三是茶园建设要标准化。高产、优质、安全、高效,是茶叶基地建设的出路。因此,必须重视标准化茶园建设,多发展千亩以上茶园,多发展良种茶园,多发展无公害茶园,大力推广无性系,推广有机肥和有机生物农药,提高种植标准和成活质量,为今后机械化修剪、采摘和茶叶食品安全打下良好基础。

三、以观念之变创优茶品牌

产品靠品牌占领市场,企业靠品牌赢得信誉,茶产业要做大也必须培育品牌、做优品牌。一要靠质量固本。质量、品牌、效益、形象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打造出好的品牌,创造出好的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