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近年,郑州市乡村呈现出一股修志热潮,有百余部志书出版问世。其共同特点是,修志乡村多为城中村。究其原因是变化太快引发修志热,村志为文化建设添彩(2009年1月23日《河南日报》)。据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的信息:《明港镇志》的编纂出版,在我市算是凤毛麟角了,难能可贵!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一定区域自然、社会和人文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从秦汉发轫以来,至宋大体定型,至清而称极盛。持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代代相继,延续不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地方志涉及面广,内容涵盖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文等多方面,早在古代就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具有“资治、存史、教化”等多重功能,不愧为“一方之全史”、“地方之百科”,因而也有“地方写真”一说。

“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出台的有关地方志方面的规定,为2000多年修志传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是我国地方志编纂以来的第一部法规,体现了党中央关于“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和“重视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立法工作”的精神,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地方志工作的高度重视。首轮修志之初,地方志学者将传统方志总结为“资治、存史、教化”功能。于今看来,修志实践证明,地方志的功能已经超越这三方面,与我们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甚至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强调地方志要“成为中国历史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切片,一个因子或元素”。1958年,胡耀邦曾引用《南阳府志》记载知府顾嘉衡判断诸葛亮是南阳人还是襄阳人的争论而写的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勿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就是说不要争论了。胡耀邦还联系当时南阳干部的思想实际又撰新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胜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说明“凡事要以大局为重”。1983年,胡耀邦指出,“搞重庆地方志的时候,要实事求是……”

据我市地方志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新编地方志与历史上的旧方志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进步很大。新方志的时间跨度和内容、观点和指导思想、体例结构、内容重点、功能应用等方面超过历史上的旧志书。可以说,新编地方志集中反映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巨大变革,可以帮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历史经验,做出正确决策,更是造福当代、泽及子孙的伟大事业。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存真求实,传承文明。地方志工作,既是一项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又是一项存古鉴今、传承文明的系统工程。每一个地方都留存着一群人的共同记忆,有故乡的眷恋,有生活的情趣、有人生的阅历……特别是当前如火如荼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如何记载?如何延续?如何传承?那么,包括乡镇志在内的卷帙浩荡的新编地方志工程——地方写真,无疑就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信息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