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滨 陈建侠
淮滨县下辖17个乡(镇),其中有11个乡(镇)紧邻淮河及其支流,每年夏季的抗洪防汛形势严峻。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遭遇50年来的特大洪灾,涉及154个村、1158个村民组、25万人。2003年夏季洪灾过后,淮滨县政府决定统一规划新区,将沿淮滩区居民迁出。在服务移民搬迁工程中,淮滨电业局争当排头兵,倾心服务移民新村建设。
服务政府 率先完成通电任务
从2003年起,淮滨县开始进行第一期移民搬迁工程,共涉及5个乡镇、 6万户居民。淮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时任淮河滩区灾后重建指挥部技术服务组组长的马明超说:“搬迁初期,工程量非常大,点多面广,电业局发挥‘电力先行’的模范带头作用,勇挑重担、甘于奉献,率先完成了施工现场的通电任务,为水通、路通创造了条件。”
为配合淮滨县沿淮滩区居民搬迁工作,淮滨县电业局投资390多万元,用于移民新电力工程建设,安装变压器12台,架设线路17千米。该局还修订了“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建设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共计8座,架设线路18条,建成以11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35千伏电网为主干网架,中低压配网进一步完善的坚强电网,满足移民工程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让移民住得下来、富得起来。
艰辛施工 踩着淤泥组立电杆
谈起在张庄乡施工时的工作经历,电力员工们都说不堪回首。这是移民新村电力建设中任务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
2008年7月,淮河泛滥,洪水淹没了公路,最深处达两米。由于工期紧,施工队员不得不乘坐小船运输材料,因物资较重,翻船落水的事情经常发生。好不容易洪水消退了,施工条件仍然恶劣,赤脚在一尺多深的淤泥中跋涉,非常困难。电杆重一吨多,30多人手抬肩扛,两个小时才走1000米。烈日暴晒下,电杆温度升高,尽管穿了厚厚的工作服,但大家的肩膀还是被烫得难受。
积水蒸发后,周围湿热的环境让大家难耐,只能喝大量水保持体力。一般情况下,两个人一天就能喝完一大桶纯净水。为加快工程进度,施工队员吃住在现场,白天累了一天,夜晚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用20天时间艰难架设线路5千米,为移民点全面建设提供了电力保障。
关怀移民 及时建设电力配套设施
栏杆镇王湾村是淮滨县移民新村的典型代表,这里原来被“几”字形的洪河包围。在整治洪河时,河道被取直,村民们迁出,原来的滩涂成为肥沃的良田,“几”字湾成为专门用于养殖的大池塘。
站在村头,远远看到一座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新王湾村。我们刚进村,正巧遇见从菜地回来的村民王振林,他热情地带我们到家里参观。如果不是看到墙角摆放的几件农具,我们还以为进入了一幢城里人住的高级别墅。王振林家住的是一座两层小楼,总面积约300平方米,液晶电视、变频空调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室内装修时尚简约。
提起建设新村时的用电情况,王振林赞不绝口。新建住房都是独立装表用电,供电员工现场办公,并根据村民的要求,为他们办理临时用电手续。在建房期间,供电员工全天守在现场,随时解决村民的用电难题。
在王湾村的另一个在建移民点,房屋是清一色灰瓦白墙的徽派建筑,路边有一条整齐的供电线路。村支部书记王振发说,这条线路是去年腊月二十五供电员工冒着鹅毛大雪架设的。当时已近年关,村民急着搬入新居。供电所出动30余人,用两天时间架设了这条线路,让村民过了一个温暖亮堂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