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犹如一石激浪,教育部发出的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时间表迅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是对问题的正视和民意的回应,也是一种庄严承诺。如何让承诺兑现,而不成为一个“画饼”,才是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决心表达了一种态度,但远远不是全部。必须清醒地看到,义务教育择校乱收费问题之所以人人喊打却日日不绝,根本问题就在于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分配不公。如果不能真正触动并改变这一深层问题,有关择校以及择校收费的各类治理行动,都将只停留于表面、作用于一时,成为治标不治本的“膏药”。

3年到5年,这是一个相对明确的任务书,也是一个进步。但对百姓来说,更愿看到明确细致的时间表、路线图,期待在不同阶段看到实实在在的推进效果,而不是“遥远的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说,具体的方法和阶段性的实效,比目标更为重要。

是非成败,谁来评说?面对承诺,当5年期限到来之时,效果到底如何,不能由相关部门自说自话,应当进行更大范围的社会评价,以百姓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

承诺意味着责任。对5年治理择校乱收费的目标,必须有严格的监管和问责机制及时跟进。没有具体的责任和问责机制,没有全社会的强有力监督,就很难推动地方教育部门去下狠心治理痼疾,最终使这一众望所归的行动没有实效,沦为口号。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新华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