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万武义 秦 杰 张旭东 李亚杰

金秋的北京。2010年10月18日下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肩负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全会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坚定前进信心,激发奋进力量。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豪情满怀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谋划未来的宏伟蓝图,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节点上更加彰显时代意义——

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判断,处在关键时期、攻坚时期,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历史新方位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十二五”规划即将铺开的承接之年。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空交替点上,回首过去极不平凡的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这5年,我们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这5年,我们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全面实施和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

这5年,我们战胜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任务依然艰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第二个10年正在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步入具有决定意义的新阶段。

统揽国内全局,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抓住机遇推动发展任重而道远。

综观国际风云,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中流击水,趁势而上。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承上启下的历史方位所在,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所在。

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早部署研究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2009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决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问题,这项重大任务开始启动。

未雨绸缪,着眼未来。“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在前期准备上更早、更充分、发动的面更宽,更注重倾听各方面意见。

200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在全社会公开招标,并委托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相关研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委托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际知名专家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

2009年10月,中央直接部署“十二五”时期30个重大课题,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国内67个部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参与研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

2010年2月,中央决定:成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负责文件起草工作。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起草组组长,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任副组长。

2010年4月2日,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78位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

起草工作启动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国内外经济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做好文件起草工作,起草组成员系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初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参考有关部门关于“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

4月中下旬,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天津、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等13个省区市深入调研,共召开31个座谈会,同423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形成了8份有分量、有见解的调研报告。

《建议》起草过程,是不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起草组对今后5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指导思想在《建议》起草之初就率先明确,为《建议》起草明确了前进方向。

讨论、研究、起草、修改……起草组全体同志聚精会神、全力以赴投入紧张的起草工作。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共召开9次全体会议、100多次工作班子会议,对《建议》稿反复修改,先后正式改稿30多次。

一场场讨论、一次次推敲、一遍遍修改……《建议》稿在科学、民主决策过程中逐渐完善。

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稿的重要保证——

“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起草工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2010年7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

这是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的一块玉米田,胡锦涛总书记沿着田垄走进田间,询问正在施肥、除草的几位村民粮食收成怎样、收入多少。村民崔建森说:“政策很好,再加大些投入力度就更好了!”总书记说: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们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总书记走进田间地头与村民畅谈,成为中央领导同志围绕《建议》起草调研的生动写照……

党中央对《建议》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建议》报送的每一稿,胡锦涛总书记都认真审阅,提出重要指导意见。总书记先后主持4次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2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起草工作汇报和讨论审议文件稿,作出重要指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议》要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导向性,内容要充实、亮点要突出,对策举措上要有“干货”。要增强忧患意识,体现改革创新。

2010年7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他在讲话中强调,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成为文件起草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十分关心《建议》的起草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作为文件起草组组长,温家宝总理先后多次主持起草组会议,讨论研究《建议》稿。

在文件起草过程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高、新、深、实、精”的要求——要有全球视野,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要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要符合规律、符合国情,顺应民心,处理好遵循规律和符合国情的关系,处理好人民需要和适应国情的关系;要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既有宏观性、战略性,也要有具体抓手;要突出重点,要研究重大问题,提出重大方针。李克强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和审阅修改意见,并就有关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起草好《建议》稿的重要保证。

8月16日,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建议》稿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

今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他们到农村、进企业、访社区,就“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

在文件起草组成立后的第4天,中共中央于4月6日发出对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二五”规划建议问题征求全党意见的通知,这份通知下发到各部门各地区120家单位。随后,起草组召开座谈会、专题汇报会,听取专家意见和有关汇报;全国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就“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涓涓细流,汇流成川。文件稿起草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的生动实践。

5月8日,起草组正式开始文件起草;

6月9日,国务院召开党组会议讨论《建议》提纲送审稿;

6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建议》稿;

7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建议》稿;

7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审议《建议》稿,并决定将《建议》稿下发征求意见。

8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通知,就《建议》(征求意见稿)在120多个单位、部分党内老同志和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20多天时间里,起草组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2200多条。起草组逐一进行研究,对文件稿作了360多处修改,吸收780多条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注意采纳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9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文件起草组第八次会议,听取文件反馈和修改情况,与起草组成员逐段研究各方面意见和吸收采纳情况。按照这次会议意见,起草组又对文件进行了仔细修改。

9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了吸收采纳意见的情况汇报,研究《建议》修改意见。

一稿、二稿、三稿……《建议》稿在一次次修改中逐步丰富、完善、成熟。

9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建议》稿起草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随后,文件起草组根据会议精神,对《建议》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10月15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温家宝总理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为期4天的全会,安排两天半时间对《建议》(讨论稿)进行了认真审议。与会同志本着高度的责任心,提出许多重要意见和建议。

在一次次认真审议、仔细讨论中,一条条意见和建议源源而来,起草组共收到130多条意见和建议。

10月17日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全会分组讨论情况的汇报,并对如何修改补充作出重要指示。起草组又对文稿进行修改完善。

10月18日下午3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体会议,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共识、具有坚实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建议》获得全会一致通过……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建议》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通篇贯穿科学发展的主题。

12个部分、近2万字的《建议》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作出了全面部署。

《建议》明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基本方向、根本要求,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议》指出的“四个更加注重”,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挑战,为“十二五”时期推动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议》紧扣时代脉搏、顺应人民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用鼓舞人心又求真务实的笔触,勾勒了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科学发展的前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些目标任务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符合实际,催人奋进。

值得注意的是,《建议》提出的战略性目标,具有更强的指导性,更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建议》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建议》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路径。

——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建议》浓墨重彩地提出了一项项周密细致的政策: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建议》对今后改革的任务、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建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诸多举措,将有助于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随着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施,必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诸多财税改革,将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建议》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必将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已是举足轻重。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建议》提出诸多开放新举措,将更加有助于我国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十二五”规划建议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新亮点,给亿万人民带来了新希望

民生,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2010年的金秋,当丰收的馨香再次充盈神州大地,亿万人民共同展望着一幅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议》中的这一重要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议》从6个方面,对加强社会建设作出新部署,一个个新论断、新思路、新突破对人民愿望作出了积极回应。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仍是“十二五”时期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建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民生焦点。缩小收入差距,有望在“十二五”时期迈出实质性步伐——

《建议》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促进机会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社会保障体系是消除百姓生活后顾之忧的“安全网”。这张网将在“十二五”时期编织得更缜密、更牢固——

《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的健康。“医改”进程将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提速——

《建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十二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一项重大任务——

《建议》提出,“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有力举措,一个个惠及百姓的政策部署,将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更多人分享发展成果,未来5年党和政府的这一工作重心,顺应了13亿人的美好期待。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建议》中的这一表述,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

立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议》强调“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一系列新政策,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着新期待。

回首“十一五”,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议》指出,“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建议》指出,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奋勇前行,亿万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荣光。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