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立彬
在2010年世界粮食日前夕,农业部、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夏粮总产创下历史第三高产年后,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不低于去年10616亿斤水平。国家粮食储备库存充实,储备品种更合理,储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从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到加强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再到坚持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以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守卫耕地红线 确保粮食生产之本
国土资源部13日发布通报说,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工业园区管委会违法批地、占地案已作出处罚,非法建筑物被拆除或没收并处罚款171.4338万元,违法征收的土地被退还,并恢复了耕种,涉及的地方政府负责人受到处分。
耕地红线是高压线,碰不得。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国家,粮食问题一直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政府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而保护耕地面积则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据国土资源部通报,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立案查处本期发生违法用地案件1.7万件,涉及土地面积18.3万亩,其中耕地6.5万亩。全国依法拆除违法构建物898.3万平方米,没收构建物1318.1万平方米,收回土地2.2万亩,其中耕地7516.9亩。全国逾千人因非法占地问题被追究责任。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表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18亿亩耕地划定“红线”,是我们这个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守住18亿亩红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是粮食丰收之源
今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继今年上半年完成长江、辽河、黄河和海河四个流域综合规划通过审查后,淮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成果近日通过专家审查。
淮河流域是我国历史上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土地肥沃,区内耕地1.9亿亩,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7.4%,是国家粮食核心产区。水利发展始终对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掀起了新中国治淮第一轮高潮。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家确定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2007年年底基本完成。
今年6月以来,惊心动魄的1998年大洪水12年之后,长江流域再次发生暴雨洪水,寸滩、城陵矶、九江、大通和南京河段超警戒;湘江、赣江、岷沱江、乌江、嘉陵江、汉江等近20条重要支流超警戒甚至超历史而有惊无险,背后的支柱是国家投资近300亿元加快长江干堤加固,中下游3900公里堤防“强筋壮骨”全部达标。
“十一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投资力度,大中型水库的病险率明显下降,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通过除险加固,可恢复和新增防洪库容22亿立方米,直接保护了下游耕地1.2亿亩。“我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以占世界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
强农惠农政策 国家粮食安全之基
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明年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将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
从2006年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被称为“托市”的最价收购政策,直接稳定着我国粮食市场走势,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反映出国家保护粮食安全、强农惠农的政策目的。也是在这一年,有26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画上句号。新世纪以来,连续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使我国农业实现由“取”向“予”伟大转折。
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投入,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从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到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添了粮食生产的动力。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安全线水平。
“预计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将不低于去年10616亿斤的水平,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7年增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保证食品供应、稳定物价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