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刘连祥 刘莉莉

智利圣何塞铜矿33名被困矿工在经过长达69天的漫长等待后,终于迎来了获救的一天。当地时间13日0时10分,首名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随“凤凰2”号搭载舱,穿过长达622米的救生隧道,重见天日。

智利此次矿难成功救援世界罕见,堪称奇迹。整个过程中,救援人员在政府指导下,依靠高技术,果断救援,为顺利救出受困矿工提供了保证,也给世界留下颇多启示。

政府牵头 分工明确

应对重大灾难事件和自然灾害,政府的领导作用不可或缺。智利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中央政府在处理灾难性事件中的责任。宪法第一章第一款明确规定:“确保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及家庭是国家的义务。”

8月5日矿难发生后,智利政府立即承担起救援受困矿工的工作。智利武警、军队、消防人员以及政府各级部门联合行动,展开救援。智利总统皮涅拉8月7日紧急中止对哥伦比亚的访问,赶赴铜矿现场,慰问33名受困矿工家属并监督救援工作。

与此同时,智利当局组织了分工明确、业务专业、各司其职的救援团队,其中包括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和一个专门的实验室,负责设计救援所需的器械和设备。

智利当局还邀请美国航空航天局一个专家小组,借助航天员在茫茫太空中的生活经验,为受困矿工在空间狭小、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保证生活质量提供借鉴。

机制健全 冷静自救

智利铜矿成功应对灾难事件的关键要素,是预先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设施。

在此次坍塌事故中,井下紧急避难所对于矿工在救援人员实施救助前延续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矿工们在被确定受困位置之前的十几天,只能依靠避难所储存的食品维持生命,每人每48小时可以吃两汤勺的罐头鱼、半片饼干和半杯牛奶。如果当初矿业公司没有遵守井下应急机制的要求准备好这些设施和物资,受困矿工很可能等不到救援到来的那一天。

此外,矿工们在灾难来临之时,积极展开自救也是创造奇迹的因素之一。发生坍塌事故后,33名矿工自发组织起来,积极与地面救援人员取得联系。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担任了领导者的角色,他指挥大家用一辆汽车的蓄电池为头灯充电,用手头的机械寻找水源。

在耐心等待救援的同时,矿工们还积极协助救援工作。一名名叫约翰尼·贝利奥斯的矿工成了井下的临时医生,他负责为其他矿工抽血和采集尿液样本,再通过专门传递设备送到地面上的医生手中。另外,在挖掘过程中,矿工们还帮助清理井下的碎石。

尽管井下困难重重,但在确定被营救人员顺序时,矿工们都争着最后一个出井。心理专家指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冷静的头脑保证了矿工们能够在救援人员到来前和施救过程中,尽可能地延长生命。

依靠科技 注重细节

回望两个月的救援过程,高技术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到营救过程中使用的重型挖掘机和“胶囊”搭载舱,小到安慰矿工心灵的投影仪和灭菌铜纤维短袜,这些高技术产品在帮助援救矿工的同时,也保证了他们在井下的生活质量。

为了给矿工运送食品和药品,营救人员还设计了一种名叫“白兰鸽”的救援器材。这是一根5英寸(合12.7厘米)长的空心圆柱,工作原理类似于气动导管。救援人员向“白兰鸽”中装入补给品,然后通过通风管送到矿工避难处。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细节的完善无疑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石。为了保证受困矿工的身体健康,来自美国的营养师制定了特殊的食谱,限定矿工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2200卡路里;救援人员为矿工提供了用灭菌铜纤维制造的短袜,以防止感染脚气;由于长时间未见阳光,矿工出井时都会戴上一副造价450美元的太阳镜以保护眼睛……

(新华社智利圣何塞铜矿10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