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维龙
我家住在浉河区东双河镇一个小山村里。第一次进信阳市是1956年,那年我12岁,是参加东双河完小组织的一次春游。我们30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早晨7点左右出发,唱着《二郎山》、《五星红旗》等歌曲,沿着蜿蜒崎岖的公路向信阳市行进。那条公路就是现在的107国道。公路两旁是树大草肥的山坡,风轻水平的梯田,袅袅炊烟的农家,咩咩乱叫的山羊,如同一幅田园风光画,很是迷人。12.5公里的路程不一会就到了。走进信阳市,只见清澈的浉河在河床上流淌;河边无数洗衣的女郎,敲击棒槌,声传数里之外;连接浉河两岸是一座破旧的木桥,南岸的三里店和北岸解放路、民权路、胜利路、中山路构成主城区。房屋为清一色的黑色布瓦,寥若晨星的两层楼,算是高大建筑物了!狭窄的街道铺着大块的青石,沧桑岁月的脚步已把大部分青石踏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胜利南路是商业一条街,店铺林立,人群熙攘。最南端有片集贸市场,提篮的、挑担的,卖葱的、卖蒜的、蒸馍的、拉面的、割肉的、换蛋的、摆摊的、开店的、吹牛的、行骗的,五光十色,千姿百态,人头攒动,叫卖声连天,偶尔有骑自行车的擦身而过。往东不远处有一座欧式的“福音堂”,约三层楼高,如鹤立鸡群,角楼尖顶直刺云天,不时传来几声钟鸣。呵!我万万没有想到世上还有这么大的城市!尽情地游玩了几个小时,始终沉浸在平生第一次远游的兴奋之中,回到家里已是日落西山、月照东墙了。
第二次进信阳市是1960年,我被东双河公社保送上河南省第六技工学校,即现在的信阳技校,农历正月十六日去报到。学校在信阳市五里墩,那时没有公共汽车,我从家里到学校是徒步而行,经常穿城而过。记得市区内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商店,肖家湾一带还是大片的农田。路边有几座高大的石碑,底座是巨型石龟,形成一大景观,分外引人注目,可惜在“文革”中被毁。技校校舍十分简陋,两排平房和三个实习车间,我和南腔北调的同学们一起在那里做着工人梦。学生都是保送去的,年龄参差不齐。大的30多岁,小的十几岁,而且文化程度不一。我班有位女同学,38岁了,入学前是大队妇联主任。一开会她就率先发言:“东扯葫芦西扯瓢”滔滔不绝。一上课她就打瞌睡,门门成绩都是零。那时的学生一月31斤商品粮指标、10元生活费、9元的伙食、1元零发钱,可供买牙膏、毛巾、肥皂及理发等,条件不错。但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饭量很大,我每星期7斤多餐票和4元多钱的菜金,5天全部吃光了。星期六早上开始饿肚子,别人开饭我躺在床上硬抗,直到星期六下午走二三十里路回家,才能得以填饱肚子。
1960年“五一”节放假两天,我的同乡同学徐义权对我说:“一张火车票可以买两碗稀饭,明天咱们坐火车回去,从信阳市到东双河一张火车票三角钱。”
我说:“我兜里没钱。”
他从兜里掏出一元钱,神秘地一亮。“有的就是钱!”
第二天清早,我们把一天的饭票都买了大米干饭,一气儿吃光,然后赶到信阳火车站。火车站是一溜的起脊砖瓦平房,候车室宽敞明亮,是那时信阳市最豪华的建筑。车站门前是二三亩见方的广场,四周栽了几棵令人赞叹新奇的法桐,广场西侧就是低矮的营业食堂。车票一到手我们就去排队买稀饭,一人两大碗,一碗一毛钱。我俩端起碗就喝,不一会 儿,肚子里干饭发涨了,撑得生疼,眼看火车进站了,我俩就是不敢跑。徐义权说:“慢点走,小心肠子撑断了!”我俩互相搀扶着,一步步往站台挪,他刚抬脚上车,车就开动了,他用手使劲把我拉上车。列车员生气地说:“你们俩干啥去了,来这么晚,多危险啦!”
徐义权指指我说:“他病了,你没看见吗?”说罢,我俩两眼对视,啼笑不得——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
技校对面是一座砖瓦窑场——是周围数平方公里唯一的一个工厂,学校经常组织师生到窑场抬砖头自建两层高的办公楼。有时学校还组织师生参加市里组织的义务劳动——修工区路,说是在这里要盖大工厂。那时从赵家桥到平桥都是农村,在10多里长的工地上,红旗招展,几万名干部、工人、居民组成的筑路大军干得热火朝天!不久,路修成了,化工厂、高压开关厂、汽修厂相继落户,形成信阳最大的工业区。
1961年8月,因国家处于“困难时期”,省六技校宣布撤销,我只好又背起被卷回家当农民,一生未能圆工人梦。
第三次进信阳——确切地说是住进信阳市。1986年11月,我从信阳县广电局调到信阳地区广电局,堂而皇之地成了信阳市的居民,我住在东方红大道地区广电局院内,这里过去叫北塘坡,是我曾经卖柴的地方。
这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暖信阳,各条战线充满了新的活力。然而,信阳市的街道依然变化缓慢,大街小巷人车拥挤。社会上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大老爷(汽车)摇摇晃晃,二老爷(拖拉机)狼烟杠杠,三老爷(三轮车)横冲直撞,四老爷(架子车)互不相让,五老爷(自行车)见缝就上。”风趣地道出了当时市内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信阳市委、市政府(县级)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制定了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作出了建城先修路的决策。首先建设了赵家桥立交桥工程,它洞穿了京广铁路,把市区道路与国道312线连成一线,使东进西出的车辆分流,大大缓解了市区交通的紧张局面。又经过几年的努力,新建、改建、拓宽了人民路、北京路、南湾路、东方红大道、民权路等18条主干街道,改造、硬化次干街道和背街小巷130条;上海商场、人民商场、北京商场等大小楼房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横卧在市中心的东方红大道上车流滚滚,行人匆匆,宛如春潮奔涌;夜幕降临,路灯通明,居民们自豪地说:“这是咱们信阳市的长安街”!市城建局一位干部名叫易红军,目睹信阳市的变迁,很是感慨,即兴作了一联:“姹紫嫣红信阳城,绿树映高楼,一排排,翠青青,歌手唱咱们家乡好;繁星闪烁申城夜,银灯照新路,一盏盏,亮晶晶,诗人吟月是故乡明。”
一转眼,我在信阳市中心区居住了20多年了,是信阳市变化的见证者、鼓吹者。要说变化最大、最快的要数撤地建市10年间,特别是近几年来,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浉河区、平桥区、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连成一片,大道宽敞,高楼林立,商场繁华,宾馆错落,彰显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雄伟和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