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华英农业”富民计划考察团

编者按:近日,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市“华英农业”富民办主任王治学带领潢川等县富民办及华英集团的同志前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参观考察了温氏集团总部、集团下属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走访了部分养殖户,并与新兴县政府、温氏集团有关领导座谈交流。三天的参观考察,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诚然,华英公司也有自己的独特发展模式和自身优势,特别是成功上市后,市委、市政府提出“华英农业”富民计划,助推了华英发展。但华英公司在建立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方面,在打造企业文化理念方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现将温氏集团的主要做法简述如下,以供学习借鉴。

1983年,在粤西北山区里一个名为新兴县的地方,一位名叫温北英的农民带着他的二儿子温鹏程和同村的6个农民,成立了一家养鸡场,这便是如今的温氏集团的雏形。那一年,既是股东又是养殖户的8名温氏创业者,养出第一批鸡的数量是500只。

27年后,当年养鸡场所在地新兴县勒竹镇,早已因为它是温氏集团总部而闻名遐迩。9月26日,在新兴县政府会议室里,温氏集团党总支陈书记向我们介绍温氏有关情况。通过陈书记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温氏聘用了一批从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领导同志,发挥他们的优势,专职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人就曾担任过新兴县政府办主任、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陈书记向考察组如数家珍报出了一组温氏的数字: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1998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2004年迅速增长到50亿元,2007年更是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7亿元,2009年达到167亿元。其中,1983年—1997年销售收入每年翻番增长,1998年—2000年年均递增50%,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30%。陈书记解释说,虽然表面看增速是递减,但因为基数大,绝对增加值却是一年比一年高了。目前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着22个省份的4.6万农户,拥有120家分公司,集团业务涵盖畜禽养殖的所有上下游环节,正式员工3.2万名,今年的销售收入预计突破210亿元。

温氏在农业领域创造的商业奇迹,引起了各个方面的关注,领导、专家称其为“温氏模式”,媒体管它叫“温氏现象”。考察组发现,这个奇迹的核心离不开一个“和”字。

新兴县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其创立的“禅宗六祖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世世代代的新兴人。在创业最初时期,温氏的首任董事长温北英就秉承“禅宗六祖文化”,提出了“精诚合作,齐创美满生活”的企业文化理念,现任董事长温鹏程将其视为集团上下和谐创业的动力和灵魂。27年来,这一基本理念一直指导着温氏、警醒着温氏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如何与农户、员工、同行、社会和谐共处,如何依靠科技创新保持行业领先。

与农户相“和”,坚决不让农民吃亏

公司与农民要实现效益的无缝对接的根本前提是利益的合理分配。在日常经营中,温氏不仅提留一部分风险基金,以应对行业风险,而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在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中,公司跟农户合作的结果是以产品上市为结算依据。由于温氏承担了产业链管理中的大部分流程的管理,温氏的合作农户只要按公司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进行精心饲养,就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

通过走访农户,考察组了解到,按照合同约定,公司每次都会按照温氏养鸡的方法,免费向农户准时准量地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派出技术人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农户只需在企业指导下自建养鸡棚舍,再按一只鸡4元的标准在企业一次性存入一笔合作保证金,然后按照温氏的养殖管理要求操作即可。据温氏集团一位管理人员介绍,温氏一直对农民宣传,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收益不在于一批两批的短期效益,而在于长期相对稳定的收益。只要能专心地饲养,长期坚持,就能充分享受到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成果。在温氏4万多加盟养殖户中,大部分是四五十岁的夫妻,他们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又有家务拖累,出门打工很划不来,和温氏合作养殖就等于找到了一条收入可观的致富门路。从合作的方式看,这些农户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外围成员,或者说是温氏养殖生产线上的一员。他们养的鸡不属于农户而是属于温氏,因为企业把大部分的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都承揽了过来,在养鸡业务发生亏损之时,养猪业务可以弥补,当某个区域的养殖发生亏损之时,其他区域可以适当弥补,还有动物保健品业的发展和收益,也可以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弥补。这样,通过集团内部流程的高效运作,有效地保证了农户获得稳定的收益。农户只要付出劳动,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责任心,就能旱涝保收。温氏在前几年行业受到禽流感冲击之时,尽管在危机期间公司每经营一只鸡要亏五六元钱,(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