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茂

9月29日,国家一级美术师、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背景画作《浩气正清华》的创作者、被国家人事部授予“著名国画艺术家”称号的画家韦选毅,向商城县高中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图书。

提起韦选毅,业内人士并不陌生。现年51岁的韦选毅是闻名画坛的“大路画派”的代表画家,在近年来的全国、全军书画比赛中,他已有数十幅作品获大奖。

新中国60华诞前夕,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第三次更换背景画作,北京市政府和中国文联在全国寻找能画巨幅山水画的画家,河南洛阳画家韦选毅被选中。

当时,全国参与创作的画家近百人,多是任中国美协会员、各地美协主席的画坛名流。初选后,入选的画家仅剩20人。复评后,只有5人入选。最终,韦选毅从全国众多知名画家中脱颖而出。

按照专家们的要求,埋头创作4个多月后,韦选毅完成了长达9米的巨幅山水画《浩气正清华》。

“这幅画里隐藏了几个数字,我想让中外游客不仅能从这幅画里看到山水,而且能更多地了解中国。”韦选毅告诉笔者,整幅画长9米、宽3米,前景是56棵树,象征着56个民族,画面共有60座山峰,寓意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山下有4个村庄,代表一年4季,12户人家代表一年12个月。巍峨的山势构成“六”字,云雾环绕山体形成“0”字,山有相拥向上之势,云有相绕互动之感,水有向内回流之意。

对此,天安门管委会主任贾英庭感慨地说:“河南画家画出了祖国的气势,了不起!”

经过严格评审,2009年7月,《浩气正清华》被国家永久收藏,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陈列的最大的一幅画。韦选毅这个名字也在一夜之间,引起画坛的强烈关注。

1959年2月,韦选毅出生在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他就爱上了绘画,经常在地上写写画画,在别人用过的废纸上作画,反复临摹借来的“小人书”……

1978年,韦选毅走进了铁道兵部队。铁道兵部队汇聚了大量美术人才,孕育出了“大路画派”,培养出了众多年轻的画家,韦选毅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个“艺术窝”里韦选毅如鱼得水,先后得到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赵修柱、现任温州市文联主席的黄嘉善等画坛名家的悉心指导,还被部队保送到新疆艺术学院接受美术专业教育。在长期的艺术浸染中,凭借出色的领悟能力和刻苦勤奋的秉性,韦选毅循阶而上,实现了对自己的一次次超越,渐入佳境,终成大家。

1984年8月,韦选毅转业到设在洛阳市的中铁十五局工作。此后,他利用筑路修桥、行走天下的机会,搜奇峰藏腹稿,润山水于笔下。

从艺30多年来,韦选毅对山水情有独钟,他以自然为师,走三山闯五岳,遍览山川。他曾远涉新疆、青藏高原、川藏高原写生,还多次到黄河源头、太行山深处搜集素材。久而久之,他对自然风物了然于胸,古木老藤、危岩穹谷、山峦沟壑无不心悟神通,胸有成竹。进入创作状态中,他常为之废寝忘食,每成一图,这既是他对生活体验的转换,也是他感受大自然之后的性情吐露,使他的山水作品墨饱气通,大而不空,自成一体。

2004年,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为体验筑路大军修建“天路”的别样生活,韦选毅只身一人骑着摩托车,从青海格尔木前往西藏拉萨。沿途,他深入施工一线搜集素材、画速写。之后,他沿着川藏线从拉萨至成都一路返回洛阳,途经5省84县,冒险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12座,行程1.2万公里,历时90天。随后,他创作出了《风雪青藏线》。画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在《美术》等报刊发表,深受好评。

韦选毅身上洋溢着北方人质朴厚重的特质,他年轻有为,却虚怀若谷,待人热忱,对社会公益事业也十分热心。今年6月,在得知位于大别山老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信阳市商城县,是个高考连续夺得全市“六连冠”的“大别山下状元县”,该县高中却没有一座像样的图书馆后,韦选毅很快为商城高中捐献图书3万余册,给莘莘学子们送去了急需的精神食粮。

老区之行,使画家与大别山结下了情缘。捐赠仪式上,韦选毅感慨地说:“广读书胸中有本,勤写作笔下生辉”,有书读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善读者可在书中获得人生需要的一切。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其实,社会责任感也是一笔财富。他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再捐献一批图书,为老区的孩子们援建一座达到教育部一类标准的图书馆。